影像随心,记录最真实的生活
名家档案
王大刚,中国摄影家协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宜宾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摄影作品《快乐轮滑》获2008“必胜客”父亲节全国摄影展收藏奖、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摄影作品《瞧,这一家子》获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银奖;摄影作品《盼》获2008“必胜客”父亲节全国摄影展优秀奖;摄影作品《卖彩球的母女》获印度国际摄影大赛优秀奖。摄影作品《瞅裸模的男人》在印度笫二届DoubieHaif摄影节上获彩色开放组入围奖;摄影作品《走秀》获第26届国际摄影奥赛彩色开放组入围奖。
一声清脆的快门,让他拍下精彩的生活瞬间,记录下这座城市平常的生活。
一份执着的坚守,让他走遍宜宾的每个角落,定格下这座城市光阴的故事。
二十年的时间,镜头成为他的“第三只眼”,他用影像来话花语世界、说市井百态、展社会万象,他的作品流露着对这个城市最赤诚的爱,为宜宾这座历史名城叠加了一份永远的回忆。
摄影:捕捉有生命的影像
20年前,王大刚受单位同事的影响,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入摄影圈,王大刚拍摄创作激情澎湃,除了观看电视节目《跟我学摄影》,学习画面构图、光影运用等摄影技法,还邀约发烧友们,四处寻找拍摄题材。由于繁忙的工作限制了王大刚不能远足拍摄,他镜头瞄准了宜宾城区近郊的天池公园荷花。
从初夏的日出到深秋的暮落,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直至“寒风残荷映夕阳”,王大刚年年拍荷,乐此不疲,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就练就成一双“摄影眼”。
“荷花,在风、晴、雨、露中展现的姿态万千,或正、倚、俯、仰,或静、动、离、合,或大、小、枯、雅,可谓‘镜中拍荷十八变’。”王大刚说,拍荷花从写实到写意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荷韵是荷塘的灵魂,盛夏的荷花美轮美奂、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其叶、蕾、茎都有韵味。
在王大刚看来,与拍摄盛开的荷花相比,拍深秋残荷更具吸引力。
“残荷形态变化万千,它的枯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和启迪。”王大刚说,拍摄中善用拟人的思想去发现残荷的变化,构图上的点、线、面,摄影语言的巧妙结合,创作时的个人情绪和视觉表达,这样拍摄出来的残荷残而不衰,坚韧饱满、自在淡然,更具品格。
长期观荷的神韵,王大刚也读懂了荷的花语。
“从盛到衰,从出生到谢幕,荷花的生命周期隐含着生命温度,传递出期待、重生、轮回的生命语言。”王大刚感悟说,尤其是荷残传递出的语言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承载着生命的重负,孕育着下一个新的开始。
用镜头捕捉有生命的影像,作品总能打动人的心扉。2006年7月,王大刚以荷花为题材的摄影作品《残荷待春》作为”对越友好文化交流礼物”被越南国家艺术部门收藏。
感悟:先有思想再有创作
摄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阅读生活和修行的过程。作为摄影人,既然上苍多给王大刚一只眼睛,他注定要比别人看得更远,脚步也始终向前。
2006年,好拍花卉题材的王大刚拜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为师,涉足纪实摄影;2008年,王大刚又结识了著名摄影家康泰森老师,对情趣、诙谐的瞬间影像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从此,他开始拎着相机“游荡”街头和乡村,专注于纪录朴素的百姓生活和社会万象。
街头拍摄,被摄影人称为“扫街”。能否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影像,既是摄影者拍摄能力的体现,又是拍摄者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的累积。
一个镜头一段时光,一声快门一片天地。
李庄古镇集市上扎针治病的患者、玫瑰书院系着雨伞布围裙的最后守护人、真溪镇上卖菜苗数钱的男人、长宁县城茶馆看报的老人,翠屏区南门大桥上骑单车的母子……王大刚用“第三只眼”对准了市井百态、社会万象,在生活中寻找那些有价值的瞬间。
2008年8月,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为了弘扬奥运精神,王大刚以丰富的知识和见识,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在合江门的地标广场拍摄了作品《快乐轮滑》。
在《快乐轮滑》中,5个兴趣盎然的孩子,带着快乐和笑容,跟随着年轻的轮滑教练直线速滑,争先恐后地冲向终点……阳光下,孩子们和教练呈现出运动带来的快乐,传递出向上的奥运精神。
业余的兴趣爱好,精湛的摄影技术,摄影作品《快乐轮滑》以出彩的视觉冲击力,分别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2008“必胜客”父亲节全国摄影展收藏奖、第八届宜宾市政府颁发的阳翰笙文艺奖。2008年,王大刚也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
“纪实摄影者也是思考者,更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摄影者的影像呈现要有自己的‘痕迹’和个人性格。也一直追求现场拍摄不打扰、不干预、不组织。王大刚说,《快乐轮滑》的背后,与平时关注轮滑、摄前踩点构思角度、摄中仔细观察、摄后积累总结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王大刚坦言,纪实摄影,要学会发现,场景预判、瞬间控制。看似简单的几个拍摄环节,其实是摄影者对生活认知的瞬间呈现。
收获:好作品自己会“说话”
摄影二十载,从花卉到纪实,王大刚通过不同视角诠释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
王大刚用大量时间潜心学习包括《世界摄影史》、《玛格南世纪经典》、布列松、萨尔瓦多等世界名家自传和美学、文学在内的各类知识。在他看来,摄影到最后拚的是知识积累和思想储备。
把生活中的小人物、小题材装入“第三只眼”,王大刚同样可以做出好作品,讲述好故事。2014年,王大刚参加四川省十六届摄影艺术大展,所投的6幅纪实摄影作品中,《瞧这一家子》获银奖、《快乐轮滑》获优秀奖。 同年,王大刚参与了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领衔的全国大型公益活动—————镜头中的中国乡村教育,摄影作品被收录在由光明日报社出版《六月少年》的中国乡村教育影像志一书。2015年,王大刚的作品《瞧这一家子》再获阳翰笙文艺奖,此作品还获云、贵、川、藏、渝、桂六省市区摄影联展三等奖。同年五月,《卖彩球的母女》在“印度国际摄影大赛”上,喜获优秀奖。7月再创佳绩,四幅摄影作品《父亲》《孩子病了》《童年》《这爷儿俩》在“皇家孟加拉国际摄影大赛”中获得入围奖。10月,在全球摄影网和中国摄影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摄影艺术大赛”上,《瞧这一家子》再获优秀奖。2016年6月,摄影作品《瞅裸模的男人》在印度笫二届DoubieHaif摄影节上获彩色开放组入围奖。2017年4月,摄影作品《走秀》在第26届国际摄影奥赛评选上获彩色开放组入围奖。
“摄影本身是一种与思想情感交集的视觉艺术,一幅作品不仅要感染读者,还应先感染摄影人自己。”王大刚说,每次摄影,自己珍惜并尊重每一次“闯”入镜头的人与物,用影像传递照片的故事。
受老师解海龙的职业精神所感染,王大刚摄影创作始终牢记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一张照片“与其令人喜,不如令人思”。
“纪实拍摄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事实,具有记录和保存的历史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独一无二的资格。好作品要耐人寻味,要具备更多深度、情怀、温度。”王大刚说,摄影,于自己一直是学习的旅程,当这个“旅程”行走一段路时,会发现重要的不是器材和技术,而是之外的东西它包括自己走过的路、阅读过书、爱过的生活。因为,影像的呈现,一定要赋予了思想的表达才会有生命。
新闻推荐
传承抗战文化 共建绿水青山 市三医院团委赴李庄古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市三医院团委赴李庄古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