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的奖状

宜宾日报 2019-05-08 00:00 大字

□孙红月

岳父一辈子只得过一张奖状。

在别人眼里,也许一张奖状算不上什么。可是在岳父的眼里,那张奖状是他一生最宝贵的东西。岳父搬过几次家,可不论搬到哪儿,那张奖状总是放在墙上最醒目的地方。

岳父生在川南一个贫困山区。解放前夕,二十岁的岳父只身来到宜宾城,开始拉着黄包车,在大街小巷里吆喝着自己的生活。不到两年,宜宾解放。正巧宜宾电厂招工,岳父就成了电厂的一名锅炉工。

岳父没读过书,没有文化,所以只能干笨重的体力活。五十年代初,电厂举办扫盲班,岳父才会写自己的名字,认识一些简单的字。

尽管当了工人,岳父本质上还是一个农民。没有崇高的理想,上班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在厂里,岳父是最不起眼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人。他一生不多言,不多语,默默地工作,就像机器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没人会在意他的存在。

岳父的工作极为普通平凡,每天用大号铁铲往链条炉的链条上铲煤炭。链条慢慢旋转,把煤运进炉膛燃烧。父亲的劳动就是把体能转换成热能,再由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然后再转换成电能的一系列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刚参加工作时,岳父把铲煤只当做铲煤,从不管自己铲煤是为了什么,厂里让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后来,岳父参加了厂里组织的生产培训才知道,输送出去的电能里有自己劳动的一部分,明亮的霓虹里有自己辛勤的汗水在闪烁。这时岳父对自己工作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平凡的脸上便洋溢着骄傲的光彩。

从五十年代起,为了鼓励职工努力工作,厂里每年都要评选先进生产(工作)者。那个时候的评选,主要是民主推荐投票。岳父是个埋头干活的老黄牛,几次班里推荐他当先进,岳父都谦虚地推让给了别人。

六十年代中期,因三线建设的需要,在金沙江畔建起了当时西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豆坝电厂。岳父被调往新建的大型电厂工作。干的还是老本行——往炉膛里运输煤炭。不过,不是用大号铁铲铲煤,而是皮带输送。岳父的工作就是站在皮带旁边,观察皮带的运行情况,发现有大块的木材、铁板、石头之类的东西,就停止皮带运行。把大块的木材、铁板、石头搬下来后,再启动皮带运行。一是为了保证皮带安全运行,二是防止大块的铁板、石头进入煤机损坏设备。皮带运输的过程中,经常会掉落煤炭。岳父负责的区段,总是保持干净整洁。因为,一旦发现落煤,岳父就会及时清扫,用铁铲把落煤铲起倒在皮带上。

那是1978年最寒冷的一天,十多年没下过雪,那天飘着雪花。岳父像平常一样早上七点钟出门,他要提前半个小时去一号皮带接班。在穿过厂房零米时,突然发现输灰管道一股凶猛的污水正在向外喷射。岳父本能地跑过去,只见污水正从法兰盘的连接处四处喷射。岳父犹豫了一下,脱下棉衣扑向法兰盘。棉衣压住法兰盘,岳父拼命压住棉衣。污水就在他的身下被牢牢盖住,再也没有肆虐狂射。当巡视设备的人发现岳父的时候,岳父已经失去了知觉。

后来岳父才知道,他的这一英雄壮举,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不是岳父发现及时,处置得当,污水不停地射向不远处的四号发电机母线桥,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件事情很快传开。远在几百公里以外的一个省电力局领导听说后非常感动,指示厂里大力宣传,给予嘉奖。岳父出院后,厂里敲锣打鼓给岳父披红戴花,授予岳父“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并奖励了一张床单和一床缎子被面。

前年94岁的岳父因意外事故抢救无效去世。遵照遗嘱,火化后将岳父的骨灰带回老家安葬。在清理岳父遗物时发现了岳父压在箱底的奖品——床单和被面,仍完好地被绶带一样的红纸包裹着。这两样奖品岳父保管了37年,直到去世都没舍得用。我不知道岳父是怎样想的。或许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什么?可是,岳父的一生,都用他坚实的足迹写得清清楚楚。比如勤俭节约、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知足常乐等。难道他还想提醒我们什么?

带着这些问号,我专门买了一个精美的镜框,把墙上那张已经褪色发黄的奖状取下装进镜框,将镜框和床单被面随同岳父的骨灰一起下葬。

我想岳父看到这些,一定会在九泉之下安息的。

新闻推荐

宜宾市部署迎接 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回头看”工作

本报讯(记者李美琪实习生杨醌)昨(6)日,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第八次(扩大)会议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宜宾设分会场。在全省会...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