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人心的最后一道坎
□ 徐万琪
反映宜宾市脱贫攻坚的本土电影《最后一公里》,无论思想深度还是艺术塑造手法,都是近年来同类题裁中的佼佼者。电影以珙桐村的脱贫攻坚为大背景,用诙谐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贫困山村的脱贫致富之路,为观众奉上了一道富有川南特色原汁原味的视觉盛宴。
近年来扶贫类的影视作品较多,容易走入纠结于贫困、难题、苦情的窠臼,说教式或官话式的风格,或多或少会给观众带来压抑感,但《最后一公里》却独具匠心地把各色性格迥异的人物融为一炉,穿插喜剧化的情节,化解了诸多沉重的话题。纵观这部电影,既有两个维度的交叠,又有两条主线的递进。
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新旧两个维度,一是十五年前小彤带领大家修路失败,欠下了村民一大笔债,也毁了一个努力在第一线的战斗者,是为旧的维度;二是新上任的村支书李双洪,在一片嘲笑和讽刺中毅然挑起重担,从“干啥啥不成”到茶叶产业初见成效,让人见识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但是他不仅仅只满足于小小的胜利,而是准备把更多资金投资在产业升级和建茶厂,引起了村民的不解和愤怒———十五年前的阴影还笼罩在他们的心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人性使然,也是真实的写照。村民的怒火,是基于常人的条件式反应,做到了艺术性的真实再现,是为新的维度。
两条主线,摆在珙桐村面前的是重重阻隔的大山,山里的物产运不出去,山外的物资和技术进不来,不打通这条沟通外界的道路,扶贫就等于是纸上谈兵,修路是当务之急;另外,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免不了带有短视和急功近利的弊病,特别是十五年前的那次失败,如一道高高的坎,横亘在珙桐村人的心里,一直无法逾越。这两条线的交替出现,让人物的演绎更有发挥空间,也摆脱了传统的扶贫说教套路。通过关键角色的巧妙结合,为电影增色不少。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注重选取典型,避免扁平化地单独凸显某一特质。如村主任周富贵在外面风风火火,对李双洪随意“欺负”,但一回到家,在辣椒的面前就温顺得像一头小绵羊。在茶厂即将开办的时候,又通过各种手段排挤他不欢迎的人,可以说是一种既自私又势利的人性,他的性格弱点,直接掣肘了他的工作力度。但这样的人物塑造,是有血有肉的,也是可信的。在金钱面前,人人都可能犯错。要克服内心的掣肘力,为广大村民谋福利,看来还需要另有担当。贫困户周大奎的角色,把人性的贪婪和沉沦,通过白描式的刻画,让人产生共鸣。周大奎一天到晚只想到上面拨给他的扶贫款,属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典型。别看他一天到晚懒懒散散的样子,真到了关键点上,可是把政策的方向吃准了,摆出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架势,确实令人可恨。扶贫款只是鱼,致富之道才是渔,塑造周大奎的形象,深刻地为人们道出了“鱼”和“渔”的辩证关系。电影中,针对周大奎这种不懂得自我进取的人直接采取了歇帮,让他真切感受到惩罚的力度,有了痛才懂得如何反省。歇帮制度是屏山首创的扶贫新举措,对农村久帮不见动静的懒汉起到了警示作用。电影移植了这一点子,让剧情更有说服力、人物更鲜活,也为以后周大奎的慢慢醒悟埋下了伏笔。
扶贫的道路比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山路更艰辛,遇到的问题也更严峻。打通山路,有力量和资金就行。打通人心的固执和藩篱,是最为艰难的。人心的那道坎,如一根刺,深深扎在村民心中。致富是珙桐村百姓的最大愿望,心中的坎成了致富最大的阻隔。电影以剥洋葱的情景手法,为我们描述了别样的打通人心的路子。在关键的决断时刻,必须要有邵干部和李双洪等一批看似憨包(珙桐村人为李双洪起的绰号)的人战斗在第一线,勇于挑起重担,哪怕是失败了,也不会丧失斗志,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面对乡亲们的一双双渴望而复杂的眼睛,在无数个夜里思考前进的方向。拔掉那根刺,也就越过了那道坎,村民撕掉了十九年前(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邵干部一行已经在当地扎根四年)的欠条,代表着对幸福茶厂的肯定和信任,代表着珙桐村村民已经认识到共同富裕的本质。
是的,扶贫不仅要扶智,还要立高志。当最后一公里的路竣工后,盘活了一个沉寂而黯淡无光的小山村,也是对十九年前为修路而毁掉人生的小彤的慰藉。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也没有教科书式的完人。人心的通途,是最好的康庄大道。
新闻推荐
资料图片(图文无关)。□新华社记者杨迪倪瑞捷当地时间2月17日下午,一辆挂着川Q·JD678牌照的中国汽车停在了被称为...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