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钟鼓楼

宜宾日报 2018-10-16 01:02 大字

□本报记者 罗雯心

它伴随着时光之河慢慢流过这座城市,走过刻度线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它默默注视着脚下的人来人往,度过了年复一年……它是时间的证明,是岁月的见证,它是留给宜宾人无限回忆的钟鼓楼。

精美建筑载入宜宾史册

宜宾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保存遗留了丰富的文物和古建筑,其中,耸立在宜宾城区中山街中山广场的钟鼓楼便是其中之一。

宜宾钟鼓楼是民国时期宜宾城区最为坚固的一座砖石木结构建筑。钟鼓楼坐北朝南,结构严密,风格别致,主体为正方塔形建筑,楼高30米。底座边长10.4米,高0.9米,由石级组成;第一层边长5.8米,高6.5米,条石砌墙,南面设门;第二至第五层边长4.7米,层高4米,为砖体墙身,南北两方开窗各4扇,外置护墙砖柱,南北方各三,东西方各四,形成竖线装饰;第六层为钟楼所在,边长4.5米,高4米,四方设直径2米的时钟度盘;顶盖,高2.4米,平顶起坡,内装报时喇叭。

步入钟鼓楼,沿井字型的木梯道向上而行,从第3层就能仰望到悬挂于楼顶的八角形钟架和已经锈迹斑驳的铜钟。

“钟鼓楼修建的时间是1937年6月,当时成立了钟鼓修建委员会,由总设计师狄宫午设计修建。” 原宜宾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甘家和介绍说,钟鼓楼是按照当时国际标准钟楼模式,也就是欧洲建筑风格来设计的,为砖石结构,里面大量使用石条和砖木结构。

有民谚云:“云南有座鸡足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宜宾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天里头”。可见,钟鼓楼在宜宾市民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载入宜宾史册。

民族工业企业“宝元通”捐资修建

据宜宾市档案馆资料记载,1936年,当时的宜宾县城作为川南第一重镇,人口稠密,但是民众的作息时间,没有一个标准,这给商家营业、市场贸易带来诸多不便。

在时任县长倡议下,准备在宜宾县城修建一处标准钟楼,随即委定士绅卓甫臣、孙我山、刘叔光等13人为建筑标准钟楼委员,并推选卓甫臣为主席。宜宾当时规模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宝元通”公司经理肖则可、熊郁村独资捐资修建宜宾钟鼓楼。根据资料记载,钟鼓楼在修建的时候使用钢筋2吨多、水泥200余桶、碎石100余吨、条砖15万余块、木料价值8000余元,花费法币6万余元。悬挂于楼顶的八角形钟架,是花费2300元法币从亨得利购进的,时钟大部分机件于1937年抵达宜宾,唯有轮轴及精细部分因存放在重庆,在1938年5月敌机空袭重庆时,不幸被战火焚毁,最终导致这部分材料无法装置在钟楼上。

老宜宾的“高层建筑”

晨光微微,钟声忽响,整个宜宾城被唤醒了,居民院里的身影开始忙碌了起来,老宜宾人一天的生活就从这钟声开始;夜幕垂垂,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喧闹了一天宜宾城又在钟声中进入了梦乡。

这是上世纪30年代,宜宾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钟鼓楼修建的时候正好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来轰炸宜宾的时候,这口钟还起到了报警的作用。”甘家和说,上世纪90年代,有关部门曾几度对钟鼓楼进行维修,同时,还换上了可以正常使用10年的大钟,增添了亮化工程等。

具有宜宾地理特色又兼具西式风格的钟鼓楼一度成为宜宾老城区的“高层建筑”。“钟鼓楼有30多米,在当时都是平房的宜宾来讲当然是很高了,加上钟鼓楼又处于城中心,钟声可以传播很远,几乎整个宜宾城都能听到。”甘家和说。

如今,钟鼓楼四周环绕着色彩斑斓的鲜花和绿地,楼前的中山广场已成为群众文化文艺演出和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乐土。这座古朴又现代的钟鼓楼依旧耸立在宜宾城区,用最洪亮的钟声,告诉这里每一个过往的人关于光阴的故事。

长江首城 宜人宜宾

聚焦宜宾建城2200年

新闻推荐

42名市民被聘为消费维权志愿者

本报讯(记者李美琪)经过精心筹备,10月11日,宜宾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聘任42名市民为消费维权志愿者,聘期三年,他们将组成消费...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