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碑看盛唐“宜宾”
□本报记者 陈戎
在城区“大观观城”宜宾历史文化名城展内,有一块名为“唐·天授三年武曌异体字戎州碑”的石碑,虽经历千年风雨,略显斑驳,却清晰可见历史的痕迹。
顺着大观楼阶梯而上,在二楼展厅的一角落里,一块经历了千年风雨的石碑映入眼帘。“石碑上写的是,维天授三年太岁壬辰一月丁卯三月十二日,戎州。” 据市博物院讲解员蔡虹介绍,该石碑为青石质,长73cm,宽34cm,厚8cm。行书夹异体字,三列,右起而刻,单面,其中“天”、“授”、“年”和第一个“月”字为武曌异体字,和我们现在写的汉字都是大为不同的,这实际上是因为武则天在位的时候,自己创造了很多的异体字。
蔡红说,“天授”为武则天第五个年号,天授元年改国号为“周”。“天授三年”为公元692年,即壬辰年。“丁卯”为公元727年,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
“这个石碑的特别之处在于碑文中真实地出现了‘戎州’二字,它对于研究宜宾城名的变化以及行政区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物资料。”蔡红说,在之前,谈到“戎州”,大抵都是在历史文献中才能看到,而这块唐代刻有“戎州”二字的石碑,是以真正实物的形态证实了史籍的记载,具有重大的证史作用。
据了解,该石碑是于1937年在南溪涪溪口大红(荭)山山麓寻得的,现收藏于宜宾市博物院,是国家二级文物。该石碑的文字记载从武则天天授年间跨越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见证了大唐时期宜宾的大好盛世。
蔡红说,作为一块确切刻有“戎州”二字的石碑,虽不能准确判断其为界碑,但确是研究武曌异体字(亦称“则天新字”)、武周政令和中央文化对唐帝国西南地区的渗透及宜宾古地名称谓沿革、区划管理等不可多得的材料。唐时戎州辖域范围臻至顶峰,跨云贵川三省,“西南半壁古戎州”可谓实至名归,此碑即是戎州荣光的亲历和见证者。
新闻推荐
□人民路小学A区六年级五班于灌华想必大家都知道公安检查站吧。一群帅气的警察叔叔站在路边,检查着一辆辆过往车辆。您知...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