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炳:倾情艺术 初心如故

川江都市报 2018-10-11 10:40 大字

木兰拳双扇《春色满园》彭光炳和舞友一起训练彭光炳,宜宾市杂技艺术家协会会员,原宜宾地区杂技团演员。彭光炳表演川剧“变脸”

◎ 宜宾晚报记者 李莉娜

她,14岁进入杂技团,从事杂技艺术36年,被众人誉为“空中美人”;

她,47岁定居台湾,在台湾新竹及四川宜宾等地,先后传授木兰拳,长期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被人称为“两岸文化交流使者”;

她,60岁学习川剧变脸,拥有众多粉丝,大家尊称她为“台湾老娘变脸大师”。

她,就是原宜宾地区杂技团演员——彭光炳。

从艺一生,彭光炳的一生志趣皆为艺术。她说:“两岸同胞相亲相爱、血浓于水,我将努力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尽自己绵薄之力”。

14岁与杂技结缘 青春记忆都是练功

说到杂技,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刺激的动作和精彩的表演,还有杂技演员台下练功的艰辛,但对于从事了36年杂技表演艺术的彭光炳看来,杂技艺术不仅点燃了自己的生命激情,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辉煌。

73岁的彭光炳是地道的宜宾人。13岁时,彭光炳以较好的先天条件,被宜宾市农业街小学保送至宜宾市川剧学校。在学校学习川剧五个月后,彭光炳以扎实的基本功从川剧学员中脱颖而出,在川剧《盗仙草》中饰演主角白素贞。次年,因声带小结,彭光炳无法唱戏,后转至宜宾地区杂技团工作。

杂技是一项完美展现和挑战极限人类肢体造型动作和技巧的表演,因训练周期长、难度大、动作险而被世人称为“残酷”的艺术。进入杂技团一年后,彭光炳苦练出云梯飞人、双人女子扛杆、女子浪板、女子三人高台定车、三人梯、椅塔等高空惊险节目,同时还上演花碟、车技、魔术等十余个节目,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让她在表演中得心应手,也让她成为宜宾地区杂技团高空节目中的唯一女演员,被众人誉为“空中美人”。

1995年,时年50岁的彭光炳离开与杂技为伴的工作岗位,从宜宾地区杂技团光荣退休。从事杂技表演艺术36年,对彭光炳而言,舞台上光鲜耀眼的时光让自己留恋,但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台下艰辛的训练。

最多的就是练基本功,腰、腿、顶、跟斗,每天从早晨练到晚上,重复的动作要领枯燥又乏味,有时也会觉得很辛苦,可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自己总会咬牙继续练习。彭光炳说,记忆中的青春时光就是一天天地练功,征服一个动作后会特别有成就感,比如练倒立,之前能坚持10分钟,后来能坚持半小时,再到一个小时,这种时候就会特别开心。

热心传授木兰拳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1992年,47岁的彭光炳与台湾的廖正华先生结婚,定居台湾新竹市。

为了陪伴生病的丈夫和照顾年事已高的母亲,彭光炳经常往返于台湾新竹和四川宜宾之间,但她从来没有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和爱好,自己学习木兰拳,并免费传授给大家。

在台湾,和蔼可亲的彭光炳因为有着很好的人缘,再加上木兰拳造型美、风格独特,彭光炳在新竹的公园、广场等地练习时,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人陆续加入,在其指导下,感受木兰拳的神奇魅力。

2003年,彭光炳在台湾新竹创办了木兰拳综艺健身推广协会,担任会长;2007年,彭光炳又在宜宾创办了太极木兰拳艺术团,任职团长。同时,她把台湾土风舞及健身操带回家乡宜宾推广,又将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推荐的全民健身项目带到台湾推广,经常组织社团参加社会活动或公益表演。

木兰拳以舒展肢体为主,注重肢体放松放长,向上伸拔,注重形体优美。为了传授木兰拳,彭光炳购买了不少木兰拳书籍、录像带练习。在教学中,彭光炳也反复提示学员,木兰拳的美感是从平静的心境开始,从自然、放松上去寻找感觉,量力而行地舒展自己的身躯,每个动作要有意境支配,做到身形与心理共练,达到身心双赢。彭光炳说,木兰拳融中国武术之刚健、现代健美操之柔和为一体,作为一项武舞相融、刚柔相济、造型优美、乐曲动听的健身活动,深受台湾人的喜爱,尤其受女士们的青睐。

彭光炳热心传授木兰拳,成了“两岸文化交流使者”。

2009年,中国武术交流大会暨中国木兰拳国际展赏评奖大赛在台湾新竹举办,此次国际性民间武术交流盛会吸引了全球八个国家及地区的40多个参赛团队参赛,彭光炳出任大赛秘书长兼检录总长,个人荣获两岸交流文化特别贡献奖。

2010年,“庆世博中国木兰拳友好城市国际精英荟萃大赛”在江苏省淮安市举行。比赛前夕,彭光炳专程从台湾回到宜宾,亲自组织训练参赛队伍,代表宜宾市老年体育协会参赛。经过一个月的苦练,宜宾市老年体育协会在此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3年,台湾颁发“新住民妇女楷模奖”,全台湾共有7人获奖,彭光炳位列其中。

在彭光炳看来,木兰拳不仅美丽优雅,还能强身健体,倡导的是一种健康、优美、时尚的“美丽生活”。

传授木兰拳多年,彭光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练拳时,可以更多地交流、抒发,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优雅的精神气质。”彭光炳说,对于任何想学习木兰拳的学员来说,它没有性别之分,男子练习此拳种更能将它的精、气、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未来也将会把这个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尽自己绵薄之力。

演绎精彩“变脸” 展示川剧表演技艺

多年来,在彭光炳心中有一个不了的艺术情结,那就是川剧。

“川剧很有魅力,高亢激昂的唱腔,程式化的舞美,还有诡异奇特的变脸。”彭光炳说,早年,在宜宾市川剧学校学习了9个月,而后,因声带小结而不得不离开,很是遗憾。

进入老年,彭光炳重拾川剧艺术,这次不是唱川剧,而是拜年轻的“变脸王”刘准为师,学习表演川剧绝活“变脸”。

“我是学习‘变脸\’学生中,年龄最大的那个。”彭光炳坦言,为了圆自己的川剧艺术梦,为了让更多的台湾人了解国粹川剧,自己不羞于年龄差距,活到老,学到老。

如今,73岁的彭光炳经常踏着铿锵的川剧鼓点闪亮登台亮相。

身穿红色绸缎的披风,时而金鸡独立,时而旋风扫腿,从黑脸的张飞,到红脸的关公,再到白脸的曹操……戴着川剧的脸谱,舞台上的彭光炳动作娴熟,表演干净利落,一点不像七旬老人。

自学习变脸绝技以来,彭光炳登上舞台“变”了多少次“脸”,她早已记不清了。彭光炳总结自己“变脸”的诀窍为14个字:“车身含胸脚手动,稳准到位心有数。”彭光炳说,变脸的车身、含胸、脚手动,是指全身各个部位都要紧密配合,心中有数,力求规圆矩方,以形传神,神形兼备,“变脸”才能又稳,又准,又快,又帅,又美。

“回脸”是彭光炳最擅长的变脸手法。彭光炳说,表演中,演员随著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回头就变一张脸,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但“回脸”有一定的难度,其操作要领是变脸器材制作要精良,演员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但要能掩观众眼目,达到万无一失,必须千百次地训练才能过关。

在台湾,彭光炳因展示川剧绝活“变脸”而拥有众多粉丝,不少台湾观众追着要“变脸奶奶”签名,大家尊称她为“台湾老娘变脸大师”。

“川剧变脸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我看到台湾观众这么感兴趣,这让我感到高兴。”彭光炳说,能让更多的台湾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扩大和加深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愿意一直演下去,把更精彩的表演奉献给大家,将变脸这项绝技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北京首个政府主导快递集中分拣点亮相 建国门街道千余平方米拆迁滞留地变身快递集中分拣点,解决快递占道又便于安全管理

10月10日,几名快递员在北京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快递之家”通过快递传送带分拣包裹。新京报记者王贵彬摄昨日,在建国门街...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