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艺人雕出酒城美景 悠悠古镇跃然竹上 朱云华说,如果有人想学,他愿倾囊相授,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川江都市报 2018-09-12 09:56 大字

朱云华正在雕刻的作品《悠悠古镇》

早上9点,纳溪永宁街道陶家大院的小天井内,凉风中显得格外静谧。朱云华和徒弟隔着几米远,坐在各自的条桌前,谁也不说话,只专注着雕刻手上的竹筒。竹筒上,小桥流水与黛色远山已初见模样,泸州人熟悉的乐道古镇跃然竹上。

朱云华计划雕刻一套关于纳溪“新八景”的作品,把镂空竹雕这门技艺的美更多地向世人展示,也希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菁 摄影报道

镂空竹雕技艺,以宜宾江安的最为知名。朱云华把它学了回来,并发扬光大。18岁学艺,30多年沉淀,朱云华的作品得到了不少行家和市场的认可。他告诉川江都市报记者,几年前自己的作品门市收购价都在1万多元,市场价要卖到两三万元。

这样一件价格不菲的竹雕作品,至少要耗费两三个月时间。构思好作品后,需要先在纸上绘制草图,将修改定稿后的图样描到竹筒上,再通过圆雕、浮雕、镂空等刀法雕刻而成。作品上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果子,都需要刻二三十刀。

镂空竹雕,最难的也最考验技术的便是镂空处。在朱云华向记者展示的成品中,最细处直径大约只有1毫米。“竹子是纤维质,镂空雕刻时销不留神便会让镂空部分坍塌。”朱云华说,镂空雕刻部分往往都是最后的环节,一旦失误,整件作品便前功尽弃。

对于徒弟黄建,朱云华还是满意的。跟着朱云华学了四年,黄建雕出的作品也颇见功底。与朱云华当年为了生计而学不同,黄建是因为喜欢。美术专业毕业的他不顾家里人反对,毅然踏上了学习竹雕这条路。

学习竹雕的过程是艰难的,朱云华至今记得当年自己完成第一个完整的笔筒作品时的那种激动。他告诉记者,竹质纤维硬,雕刻时必须心平气和。从一刀刀技法起步,一道道工序开始,自己从桃核、筷头雕刻开始,也不知道刻坏了多少桃核、竹筷,更数不清手上留下了多少伤痕。“我第一个徒弟喜欢根雕,拜我为师学习了半年多,却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了。”

不过,黄建坚持下来了,这让朱云华很是欣慰。因为这样一门需要用眼的技艺,年龄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坎。朱云华告诉记者,以前宜宾江安竹雕厂有十几个,而现在能雕的人不超过五个。

去年,朱云华在护国战争纪念馆内开设了工作室,有了更多精力专注到雕刻中,“以前雕刻的作品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讲究的是经济效益,现在可以静下心来雕精品。”

朱云华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他愿意倾囊相授,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每一位市民“义不容辞”

□刘婧为了进一步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积极性,日前,城区各街道、社区纷纷邀约辖区居民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