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十年情缘
□邓首怀
1993年—2003年,我与《宜宾日报》共度十年。我是报人,区县报人,这十年还有点相伴成长的感觉。
我是35岁到县委宣传部的,由此和《宜宾日报》结下不解之缘,办公室、采编部、发行部、记者部、通联部、摄影部、以及印刷厂都有不少交往。
结缘:发行与卖报
我第一次到宜宾日报社,是在宜宾老城区都长街,那里房舍是砖柱、木板楼,感觉像到了《挺进报》社。
发行,对报社来说很重要。我们经历过两任总编,那时没有社长。当年,《宜宾日报》大致是复刊六或七年的时候,为了让群众能及时读报,曾一度推行过自办发行,即不通过邮政的发行。区县宣传部还成立了发行站,还有印章便于跟军工、乡镇或街道签合同。
我们南溪在十多个乡镇建立了二十多个发行点,主要根据水上和陆路交通情况设置。还根据村、居情况摸索了基层沿公路站点投送的途径和办法,县内两百多名村级宣传员的产生,实际就是为解决最末端的报纸投递。自办发行,我们还买了自行车、货三轮。
运行仅一年,就恢复行政垂直线投送老模式——邮发。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7年,和报社许多部门,以及印刷厂都有程度不同的交往。我分管的工作之一就是抓发行,我们和县邮局同志分组下乡时互相戏称为“报童”身份,就是指订报、卖报,完成分配任务抓订单直到付款落实。
订报,知难而为就不难,南溪若干年是第一。
一次区外发行会快结束时,“报告葛部长,南溪明年《宜宾日报》超百分之十完成!”我趁着酒兴说。“南溪已经表态了,大家思考,明天上会!”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葛燎原及时点评。
第二年,听说在市委党报党刊发行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燎原公开表扬:“南溪宣传部有个副部长,叫邓首怀,去年说《宜宾日报》超额完成百分之十,硬是完成了,你们要向他学习。”
钟情:通联与投稿
既当读者,又当记者。
开始接触新闻写作,实际是在到宣传部以后,第一篇二等奖《勇擒歹徒获奖,慷慨捐赠建校》后,开始知道新闻要讲“由头”,要讲“看点”还要讲“文眼”。
副部长分管新闻外宣,兼任《宜宾日报》驻县记者站站长,必然要抓通联工作。要有实质提高,就得采取点面结合。面上,成立新闻协会,上百多人的通讯员队伍甚是昂扬奋发。点上,分行业、分系统培训一批骨干,不断巩固扩大队伍。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提升上稿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双稿酬制、分项评“宣传南溪好新闻”制还推行了若干年。
痴情:阅评与读报
看报习惯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延续至今。
那些年,始终没忘一到单位就浏览当天的党报党刊,尤其是《宜宾日报》。到宜宾日报社,也爱从阅报栏前过一过。干啥?浏览浏览图窗里报纸阅批的圈点勾画,学会咋样看报噻。
那时对日报基本感觉,除了广告多,尽是优点。
“日报社吗?请记一下,某日第四版祝贺两会召开,图案上国徽在上、政协会徽在下,不能这样设计。我们只有先后关系、左右关系,没有上下关系!”“会议广告也不行!”这就是我的阅报情结,也是组织的培养、《宜宾日报》的熏陶使然。
感情:总编与主编
1997年,宋洪飞轮岗到县委任常委兼任宣传部部长。新闻岗位同志提出南溪应该办一份报纸,但又不好拿刊号,我便向宋洪飞建议:“《人民日报》有华中版、华东版、海外版,我们也可找《宜宾日报》搞一个南溪版噻”。
几经协调,《宜宾日报·南溪版》敲定,县委居然让我做主编。那时,周三刊每期我初审后,都要交宜宾日报社值班领导签阅。《宜宾日报·南溪版》面世后,受到读者广泛好评,上万份《宜宾日报·南溪版》更是做到了县里的军工企业,以及省(市、县)属单位,能覆盖的几乎全覆盖。
每期《宜宾日报·南溪版》出版后,都会赠予成渝两地南溪老乡会,以利外宣工作的开展。几年后,我以县政协秘书长身份参加成渝南溪老乡会活动,不少人说“早就晓得你的名,却没见过你这人!”原来,我早已“名声在外”。而这,与《宜宾日报》密切相关。
日报十年情,日报十年亲,不仅在于几十期《宜宾日报·南溪版》,还有那几百期《南溪之声》。十年情,全是记忆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黄俊骁记者刘婧)6月25日,记者从翠屏区李庄产业园区管委会获悉,第八届中国古建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学术会议及特色镇发...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