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书记”的新春见闻
□本报记者 刘路
商州,一个神秘又美丽的地方。
美丽,是毋庸置疑的。但神秘,这个中性词的背后,“粉饰”着他的区位:偏远。
若不是下派去这里当“第一书记”,我想我可能没有机会去了解这里。
感谢报社给了我这个缘分,让我在两年时间里得到成长,让“记者书记”这个称号得到村民们的认可。
转眼,离开乡亲们已经快一年了。回想起驻村的时光,太多的画面历历在目,挑几个印象深刻的,那得从去年腊月间开始说:
有句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几天跑客运班车的师傅们,忙得不可开交。这不,尹师傅拖着一车人还没出场镇,就在对接加班车的时间了。杨师傅刚把车开回车站,饭都没吃几口,又开始联系年货装车的事儿了。
仔细观察,师傅们的脸上都写着两种表情,一种是皱着眉抱怨没时间休息的,一种是笑嘻嘻地数着“票子”的。
骑着车在铜锣村兜一圈,不论是在自家院坝,还是田间地头,都能见到嬉笑打闹的人群。杀年猪吃“刨锅汤”,是每家每户的固定节目,邀上亲戚朋友或乡邻吃上一顿,为来年讨个好彩头。
“刘书记,今天我们家头杀了头大肥猪,你下午有没有空来我家耍哈子嘛。”电话那头说话的是,碾房组的村民彭德容,她是当时我联系的贫困户,还记得第一次去她们家的场景,让我至今难忘——
那是一次爱心助学活动。她的孩子由于成绩优异加上家庭较为困难,得到了我们单位设立的助学奖励。活动结束后,她激动地拉着我们单位领导的手,说了很多感谢的话。
她们家的房子比较旧,招呼我们坐下的,是她的公公,姓万,年过六旬。老万知道是我们来,那真是高兴。我们的开场白都还没说到位,老万就开始了他的“表演”,给我介绍家庭状况啦,带我看猪圈鸡棚啦……噼里啪啦说个不停,语速太快的商州口音,让我仿佛置身于四六级英语的考场。
也不知道怎么说到了扶贫上,他的语速慢了下来,把从新闻联播里看的那些政策和成果,一股脑地给我讲了起来,其中还加了不少自己的感悟。他笑着说自己在班门弄斧,因为不会用手机上网,加之现在单目失明,只有从电视上汲取养分。
我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看看墙壁上写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拼音和成语,或者名言警句之类的。老万拖着我的手走到门口,停在了对联旁边,墙上写着这样的字:扶贫先扶职,有职要三(志、智、制)。
还没等我开口问,他就开始解释,“我告诉娃儿们,想要改变现状,就是要有职业要去努力工作,这就要求要有志向,树立目标,要有智力,发奋读书,还要有制度,管好自己。”
听完他的话,我对他竖起大拇指,一个贫困群众,都对扶贫有如此深的理解,真是太让人刮目相看。
“刘书记,我的房子改建好了,你上来看哈子嘛。”“刘书记,我孩子的学校要求提供贫困证明好减免学费,你来给我签个字嘛。”……现在回想起这些,心里都是暖暖的,能为他们办实事,真的是我的荣幸。
在各级的关心支持下,在报社大家庭的帮扶下,铜锣村村民的生活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脱贫真的不远了。
宜宾日报复刊30周年
我与《宜宾日报》的故事
新闻推荐
坐在4s店等待维修人员给我们预算修车的时间和费用,店里生意太忙,已在这大厅坐等2个多小时了,玻璃窗外有阳光照进来。...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