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水中大熊猫”

四川日报 2018-05-29 06:31 大字

过去30年

长江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目前已知的人工保种的野生亲本仅21条

野外难觅行踪

这种长江特有珍稀鱼类,正渐渐从地球上消失……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域示意图

核心区

实验区

缓冲区

非保护区河流

深阅读

5月17日,宜宾长江公园岸边,8万余尾不同规格的长江鲟等待回家。

“一定要好好活着哦,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了。”它们的“饲养员”周亮深吸一口气,按下按钮,挡板抬起,“唰——”长江鲟顺着滑道溜进长江。

这是自1998年长江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来,我国首次大规模放流长江鲟。

长江鲟也称达氏鲟。过去30年,长江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知的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仅21条,野外难觅行踪。这种被称作“水中大熊猫”的长江特有珍稀鱼类,正渐渐从地球上消失。

此次共放流长江鲟子一代亲本40尾、幼鱼5100尾、鱼苗约8万尾,均为人工保种野生长江鲟的“后代”。放流后,长江鲟能否重新在长江中繁衍生息,对长江保护工作同样是一道考验。

□本报记者寇敏芳文/图

危险的

处境

人工培育的野生个体仅存21条,野生群体基本绝迹

“今晚大家都盯紧点。”5月17日,放流活动结束后,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副局长陈薇和同事上船巡查,平静的江面看不出一丝波澜。但她的心里却有一丝隐忧,担心大规模放流后有人趁机非法捕捞。

过去30年,长江鲟种群规模急剧缩小,过度捕捞正是原因之一。

穆天荣是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原局长,在长江鲟保护一线工作了30年。在他的记忆里,长江鲟因为经济价值高,经常成为偷捕的对象,“有的拿猎枪打,有的用电电鱼。”

不仅仅是过度捕捞,上世纪80年代起,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建设、河道挖沙采石增多、水污染加剧,人类活动不断挤占鱼类生长空间。“长江边的高楼大厦修起来了,桥也多、路也多,但是鱼越来越少了。”穆天荣忍不住感叹。

说起长江鲟的生存状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也满是遗憾。

鲟鱼最早出现于白垩纪,曾和恐龙共同生活了几千万年。“长江鲟不只是一个生物,也是一种文化象征。”长江宜宾段是长江鲟主要的产卵场,曹文宣曾在宜宾市博物院发现,一处东汉石棺上的图案与长江鲟形似。画面左下角的小人一手握住长刀,一手抓鱼鳃,作杀鱼状,“那条鱼,尾鳍一长一短,是典型的鲟鱼特征。”

一两千年前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候,长江鲟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捕捞鱼种。穆天荣还记得,当时宜宾市农贸场上,长江鲟还会像猪肉、牛肉一样摆摊售卖。

那是长江鲟最后的美好时光。再往后,情况急转直下。记者采访了多位保护人士和专家,都很难说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鲟种群突然减少。2000年后,长江鲟野生群体基本绝迹。

2017年,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宋昭彬对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长江鲟进行了种质鉴定,发现目前已知的22条长江鲟亲本中,有21条被认定为“血统纯正”的长江鲟亲本,且均已进入高龄阶段。

艰难的

保护

如今仅存的21条长江鲟亲本中,有18条来自一家民间保护机构

长江鲟与中华鲟、白鲟是长江流域特有的三大鲟鱼。如今,三种鱼的处境都十分危险。

“对比来看,长江鲟是相对容易保护的,也是最容易恢复野外自然繁殖的种群。”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杜军说,长江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长江上游至金沙江和岷江下游。

葛洲坝电站修建后,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宜宾成立了鲟鱼放流站,后来成为省农科院水产所的宜宾基地,但主要功能是保护中华鲟,兼顾长江鲟等其他鱼类。

随着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国家的保护力度有所加强。2000年,“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批准建立,2005年和2013年,国家两次调整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最终形成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2007年起,保护区开始有计划地放流长江鲟,截至2017年底,累计放流长江鲟约5万尾。

“但长江鲟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杜军说,保护区四川段的保护对象有151种和亚种,长江鲟只是其中之一,此前并没有专门针对长江鲟的保护内容。

更多的保护举措来自于一家民间保护机构。1993年,鱼类爱好者周亮的父亲周世武创办了全国首个民营珍稀鱼类保护机构——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宜宾所”),走上了艰难的保护历程。

如今仅存的21条长江鲟亲本中,有18条来自宜宾所。宜宾所刚开始主要接收渔政部门解救的受伤鱼类,后来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繁殖,这才保下了长江鲟这一珍贵的种群。“如果没有周家爷俩的保护,长江鲟说不定已经没有了。”杜军十分感慨。

周世武出于兴趣开办宜宾所,经费更加困难,保护区支付的放流补贴微乎其微。周亮说,宜宾所还饲养经济鱼类销售,收入可以维持基本运转。如果要扩大规模,就得想其他办法。

希望的

曙光

发现自然产卵现象,启动拯救计划加大放流力度

2007年底,有渔民在岷江误捕一条重7斤的长江鲟,周亮赶去查看,认为很可能就是当年夏天放流的鱼,“当时看到了一点希望,放流时候仅有3斤,说明这几个月长得很快。”

但拉长时间周期来看,放流的成效并不明显,从长江误捕的长江鲟中未发现性腺发育成熟的个体,这说明并未形成自然繁殖。据统计,小鱼放流的存活率约为5%,而长江鲟性成熟需要至少8年,最佳繁殖年龄为12年。“种群数量太少,是很难自然繁殖的。”杜军说。

但只有自然繁殖才是长江鲟“续命”的关键。

经过数十年的调查研究,杜军发现,长江上游以及长江鲟自然繁殖的场所,自然繁殖停止的原因主要是野生群体资源量严重退化。要实现种群保护必须大规模增殖放流。

去年9月,周亮鱼塘里的长江鲟自然产卵了。以前的亲本都是人工催产、人工受精,如果能自然产卵,是实现自然繁殖的关键一步。“既然池塘能行,长江应该也能行。”

杜军和周亮一起合计,是时候大规模放流了。经过提议,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长江鲟拯救计划:从今年起至2020年,每年规模化放流幼鱼不少于10万尾,并将建立长江鲟监测网络,实现对放流个体的跟踪管理。远期规划将持续到2030年,终极目标是实现长江鲟资源修复和种群重建,人工保种群体得到产业化利用。

放流之后怎么办?曹文宣呼吁长江禁渔,给长江鲟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对长江进行生态联合整治,开辟更多栖息之地。”

四川已经先行先试。2017年初,农业部启动史上最严禁渔期制度后,四川省随即将禁渔期延长了1个月。同时,赤水河流域全部天然水域开始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今年,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已有好转迹象。

生态的

拯救

通过保护长江鲟,带动长江上游生态重建

放流后一周,5月24日,周亮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了解长江鲟亲本的去向。

此次放流的所有长江鲟亲本,均植入超声波遥测标志牌,由长江所负责跟踪定位,长江鲟亲本的分布和活动状态将被全程跟踪掌握。工作人员告诉周亮,40条大鱼从宜宾逆流而上,已至金沙江。

“还是不放心啊,怕它们适应不了。”周亮对长江鲟的关心像父亲对孩子一般。

很多人问周亮,一条鱼值得父子二人倾其所有去保护吗?周亮回答:“父亲曾说,这不是一条鱼的事,这是长江啊,这些鱼没了,长江还有活力吗?”

“前30年的发展,我们牺牲了一部分长江的生态环境。”曹文宣说,保护长江鲟,实际上是在保护长江生态系统。长江鲟作为长江珍稀特有物种,是长江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标志,如果长江鲟消失了,生物链就缺了重要一环,整个生态系统就会不平衡。

虽然长江鲟被称作“水中大熊猫”,但与保护大熊猫等陆生动物不同的是,长江鲟的生存地贯穿长江上游,无法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圈定一片保护栖息地,且其生活的地方恰恰也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保护难度更大。

“不过,最好的时代已经到了。”周亮非常乐观,在长江“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背景下,只要严格控制人类活动,“长江鲟完全有可能恢复种群。”

去年,周世武患癌症去世。他亲手培育的小鱼已经长成“领头鱼”,带着种群恢复的使命,在长江中畅游。

放流结束后,一宿没合眼的周亮终于舒了一口气。夜里,他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我告诉他,他一直牵挂的长江鲟,终于回家了。”本报制图/朱濉

新闻推荐

宜宾交警开展 “夏安行动”

晚报讯5月25日晚,宜宾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集中各大队开展“夏安行动”,严管严查严治酒驾醉驾毒驾等突出交通违法犯罪行为。本...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