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本放流 全程监控 共同拯救濒危物种——长江鲟

宜宾日报 2018-05-18 02:18 大字

放流现场。本报记者 王宇 摄

□本报记者 邓烨

昨(17)日上午,8.5余万尾不同规格的长江鲟从宜宾市长江公园放流入江。在这场以“共抓大保护 拯救长江鲟”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中,除了出席领导、专家学者,许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都参与到其中。

长江鲟的生存现状是什么?放流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曹文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任危企伟分别向大家介绍了长江鲟保护背景情况,此次放流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并呼吁大家共同拯救濒危物种长江鲟。

曹文宣:一个物种要长期生存必须自然繁殖

“1958年,我曾到宜宾考察岷江,在渔船上住了两个月。”今年84岁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曹文宣回想第一次来宜宾,刚好过去了60年,对他而言,通过放流长江鲟的活动再到宜宾,意义非凡。

曹文宣介绍,长江鲟是法国人Dumeril于1868年发表的新种,原始描述记录模式产地为长江。长江鲟的模式标本现在仍保存在巴黎博物馆内。标本全长345mm,体长279mm,头长90mm,第一鳃弓鳃耙数31,皮肤粗糙。据原始描述的附图,吻尖,头部背面的骨板间隔明显。

长江鲟的中文学名,在197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长江鱼类》和198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鱼类原色图集》等著作上已正式使用。在一些著作上使用达氏鲟的中文学名,是从拉丁学名中种的形容词Dabry音译的。长江鲟是终生栖息于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偶尔在中游见到。

“在古代,长江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宜宾出土的东汉石棺上雕刻的鸬鹚捕长江鲟和烧烤长江鲟图案,反映了1800多年前,长江鲟在长江上游渔业中占有的重要位置。”曹文宣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长江鲟还比较多,有一定的产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随着电捕工具、电鱼设备的大量出现,加上水利工程建设,水温发生改变,对长江鲟的生存环境破坏很大。

从2007年开始,放流长江鲟的活动就在持续开展,但野外没有成功自然繁殖。曹文宣表示,一个物种要长期生存必须自然繁殖。今天放流的有部分大的长江鲟,性腺已经成熟了,但是如果依然有人违规电鱼、捕鱼,还是很难会形成繁殖群体,难以自然繁殖,因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拯救濒危物种长江鲟。

危企伟:希望亲本可以自然繁殖

“中华鲟的自然种群已几乎绝迹了,现在能捕捞的是少量放流的个体,但没有证明它能少量的繁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任危企伟介绍,这次放流了50尾亲本,就是因为我们相信,原来的自然繁殖场所产卵场还存在,水流条件、水温条件还有,这一基本的繁殖条件还具备,所以希望明年这个时候,这50尾亲本可以自然繁殖。

危企伟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亲本上都加了超声波跟踪,通过超声波的发射器发射一个特殊的编码,就可以严密的进行24小时监控,知道哪一条鱼经过了哪些地方。如果她能够繁殖,就可以采到它的卵,进而促进形成自然种群。同时,超声波发射器最长可以达十年,不论是几次繁殖,都可以了解到。

不仅亲本可以全程跟踪,放流的所有鱼都加了标签,有部分小鱼没有加标,但也签取了样,这个做“亲子鉴定”时,就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长江自然保护区从2018年开始将全面的退鱼禁捕,这次投放的大量的长江鲟,就是希望不再有渔民把它们捕起来。”危企伟说,从宜宾出发到三峡大坝,都布设了接收站,鱼经过后就有一个特殊编码会显示出来,然后像手机一样的,有一个短信会发到我们的手机,实施全程监控。

在危企伟看来,长江鲟是长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旗舰物种,也是一个指示性物种,恢复长江鲟的自然种群,标志着长江的自然环境恢复到了一个健康指标。

新闻推荐

2018《宜宾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启动编纂工作

晚报讯昨(15)日,2017《宜宾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发行仪式暨2018《宜宾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撰工作启动仪式在市政协会议室举行...

宜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宾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