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寓硐竹海云上神仙府
这是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内的佛道合壁之所,外悬绝壁,下临深谷,上接蓝天,时而烟波浩渺,时而雾散云收,常隐没于云海之中,可望竹海碧波万顷,仿佛神仙洞府。
它始建于南宋开庆己未年,距今已历近千年沧桑,1991年,它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有着“蜀南竹海明珠”之称的仙寓硐。
临渊绝壁
云海之上神家府
阳春四月,笔者同蜀南竹海管理局和蜀南竹海博物馆相关人员一行,来到了长宁和江安两县交界小地名叫擦耳岩的地方——仙寓硐。
“仙寓洞和仙寓硐均没有错误。”在仙寓硐雕刻前,蜀南竹海博物馆馆员曾晓燕指着雕刻介绍说,仙寓硐始建于南宋开庆己未年(公元1259年),全长300余米,宽、高3至10余米,总面积有1400平方米。起初大家认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需要水,所以就用三点水的“洞”,后来,前来游玩的文人墨客经过反复推敲验证,根据地理位置和结构构造,认为用石字旁的“硐”更为准确。
据当地老人介绍,仙寓硐原东山门石柱上有对联云:“天际出悬岩,石窍玲珑,问混沌何年为凿破;云中寻古洞,淡烟缥缈,看神仙海外飞来”。硐中八景分别是管林嘉泉、迎仙入胜、锦屏展艳、飞瀑锁龙、云游廊崖、银河伏牛、天门云梯、逍遥洞府,大多伴有奇传异闻。迎仙台是传说中竹等仙女飞升之处,狐仙洞乃狐仙姑修真炼道之场,其他的小景如石链环山、犀牛戏水,均是天然景物,可谓奇观。更有飞泉九叠,可见五彩斑斓,天门云梯,惊顾盘空险径。
佛道合璧 晨钟暮鼓香火盛
“仙寓硐是佛道合壁的宗教场所,明清两代直至民国时期香火不断。”据当地老人介绍,从东山门而入为佛教区,经观音殿至大佛殿、二佛殿;从南山门而入,即至道教区,有玉皇殿、老君殿、灵官殿、龙王殿等。原有神佛塑像保存尚好,近年陆续又有些修缮,还新塑玉皇、老君神像各一尊。
在仙寓硐内,卧佛是最引人注目的佛像之一。尺寸巨大,轮廓栩栩如生,展现了精湛的雕刻技术。它外表赤红色,源自硐石天然色泽,任风吹日晒也不见朱颜消退。卧佛整体由一个大的卧佛像和22个小佛像组成。其中大卧佛像呈现睡卧姿态,满脸惬意安详;四周嵌着小佛像,守卫着睡卧的大佛像,有着守护百姓之寓。
在大佛殿、二佛殿中,都有一个九龙碑,均高约1米,周围有整石镂空的九龙环绕,雕刻精细,形象生动。特别是二佛殿中的九龙碑碑底底座,有个石佛小象,双手合十打坐,似在默诵经文,左右列狮象各一。
大佛殿旁,是建于南宋(公元1259年)的观音殿,最初以龛代殿,规模很小,后人在岩沿上增刻高浮雕观音及十八诸神。现在看到的观音,是1994年香港作家、国际佛教学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洁居士还捐资修建的紫竹观音。观音手握净瓶,倾倒神水,普渡众生。观音殿的石壁上,中间有观音的立像,左右排列着十八罗汉,额题“向心朝佛”。殿外是“犀牛戏水”,一头石头犀牛卧于水函中,天泉飞泻,水花四溅,好似犀牛在水中摇摆嬉戏。
二佛殿中的如来、药师、阿弥陀三世佛像,顶端浮雕着“太子游四门”的佛教故事,形态自然、工艺精湛。
灵官殿石壁上刻灵官神像,高约1米,脚踏风火轮,手执金鞭,目光炯炯,像貌威严。像侧有联:“赤心怒不孝,慧眼识奸邪”。九叠泉附近转拐处有民国书法家傅襄模书“迎仙台”三个大字。玉皇殿岩顶石壁突出处,有民国书法家杜关书“凌霄殿”三个字;左侧横匾为“天帝明威”四字。南山门入口处有隐安道人题额“仙高洞天”四字。左侧为半幅对联:“修真安乐是蓬莱”,传闻系隐安道人出联索对,至今无人对就。
宝刹重建 历史文物重见天
“我们用了3年的时间,将仙寓硐以前的部分文物找回来修复后,于1982年正式向游客开放的。”仙寓硐80岁的居士程国武30多岁就来到仙寓硐居住,一直在此居住了40多年,对仙寓硐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介绍说,仙寓硐起初有菩萨坐像、九龙碑等文物,解放初期“破四旧”的时候,遭到破坏,很多文物被人推下山谷悬崖。1978年,成立了仙寓硐重建小组,组成了专门队伍,程国武和工作人员一起,一人拉着一根绳索到山谷,找回一件件被破坏的文物后又进行了拼接修复。1982年,仙寓硐被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公布为“宜宾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仙寓硐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仙寓硐成了蜀南竹海的核心景区之一,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是蜀南竹海旅游的一颗明珠,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蜀南竹海博物馆相关人员表示,接下来将紧紧围绕蜀南竹海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工作,深度挖掘仙寓硐等景区景点的历史文化和竹文化特色,将其特色文化融入到每一个景点,让每一个景观景点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新闻推荐
晚报讯近日,记者从宜宾文化部门获悉,由上海越剧院编导的经典越剧《红楼梦》将在宜宾酒都剧场上演,届时,喜欢《红楼梦》的宜宾市民可以近距离欣赏经典了。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迄...
宜宾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宾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