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仙临场:航行在浅丘沃野上的船形旱码头(上)

宜宾晚报 2020-04-09 11:12 大字

解放以前,仙临场属南溪县第三区,“农事之外,别无他业。民有余粟,北运自井(自贡盐井),南出大江,西出僰溪,东下木头灏(江安)易银,以供事畜之需。”(民国《南溪县志》)仙临场虽无河流经过,但其处于交通四通八达的位置,当时是有名的旱码头。

我到仙临,仙临的老住民纷纷介绍老仙临场像个船形:上正街和下正街形成船底,上正街街尾地势升高筑石梯随地势而上有一平台,仙临乡政府建在平台上,乡政府的背后筑了个三层楼的碉堡,乡政府的对面是戏楼,戏楼前的坝子可坐数百人。下正街街尾也随地势升高,筑石梯而上,有一平台,称为“坳田上”,此处有原建于明代,规模宏大,占地千把平方米的仙女寺。与上正街相连接的是一条小巷,称为“横街子”。与下正街相连接的横街子称为“水巷子”。这两条横街宛若仙临这条大船的船桨,分别置于船舷的两边。这船就航行在浅丘沃野之上。

赶场

逢农历的三、六、九是仙临的场期,南溪县城及附近刘家、留宾、长兴、石公、大观、毛桥等乡镇的人都来赶场,赶场的人有三四千人之多。

仙临有两大市场:横街子的柴市、猪市;坳田头的粮食市、鸡市、油市。此时,从毛桥方向过来的客人走拢杨柳坳就听到仙临方向人声鼎沸,发出“嗡嗡嗡”的声响,那气势确也是超过了一般场镇赶场天的规模,彼时场镇的繁荣也让老仙临人提起就激动不已。

糟坊

仙临水巷子78岁住民、仙临老年协会会长郭正兴家族几代人居住在仙临,民国时他的父亲郭俊成在水巷子开了一个油坊。郭正兴和老协会的人向我介绍了老仙临的情况。

仙临素有开糟坊酿酒的传统,五粮液传人邓子均的老家就在仙临分水村。民国时仙临有糟坊3个:水巷子的陈建三糟坊,这个糟坊名声远播,水好,原来打了一个井,叫“老井”,以后又打了一个井,称为“新井”,用新井的水来腌腊肉,五黄六月不得生蛆,叫做“太阳肉”。糟坊烤酒用的就是新井的水。开在下场的是陈海洲糟坊。还有一个是开在乡下红坡的糟坊。

食店

此外仙临的作坊还有:水巷子的陈海洲面坊,专做干面。水巷子的“同永”油坊先是邓元亨开的,继由郭俊成掌柜,炒菜籽、榨油的各一个人,喂牛的一个人。把菜籽炒了后两条牛拖碾,碾了后包起上榨,榨出来的油货真价实。上正街张斌如糖坊,雇了个张哑巴熬麻糖。这些作坊的产品,送到仙临的杂货店、饭店、冷酒店,供仙临人选用。

仙临的红锅饭店多,足有二三十家。红锅饭店集中在正街,居于船形仙临场的底部,老仙临人称其为“窝凼凼头”,在那里有仙临人谭洪洲、张云清、曾焕文等开的十余家店子,自贡籍人戴绍文开的红锅饭店也开在“窝凼凼头”。在这些店子中,一个店主胖娃曾树明被称为“曾土地”者,是因为他在幼年时在迎神庙会时装扮成土地菩萨,遂终身被喊成“曾土地”,笑眯眯的曾土地也就成了仙临场标志性的人物。仙临的红锅饭店与别的场镇不同,仙临的红锅饭店不过是来料加工的幺花小店而已,饭店先把大甑子干饭煮好,客人们就餐前在街上屠摊上割一块肉来红锅饭店加工成熟食。肉食自然以回锅肉为主。仙临场真正称得上饭馆的是正街的高汉清大饭馆和叶澜生羊肉馆,有头有脸,有身份的客人,踱进店去,一般都是有人跟着请客开钱,办“展扎”,大可不必考虑菜的贵贱。

茶馆

说到茶馆, 仙临场的茶馆多,有二十几家,可谓遍布场上。仙临人有事无事都喜欢坐茶馆。最大的三家是开在正街上陈海云、陈清云、盘洪洲茶馆。这三家茶馆平时都安了十来张桌子,人多时可以随时增设座位,茶桌子安满了占了半个街面。陈海云、陈清云是两兄弟。哥哥陈海云是场上“礼德字”袍哥大爷,好管闲事,专门为人家排忧解难,称为“专科陈海云”,袍哥时常在茶馆头聚会、吃“讲茶”。此外,开茶馆的还有郭俊成、邓文彬、顾海光、罗鼎宣等,开的都是小茶馆,就在店堂里安了三四张桌子,晚上打长牌赌点小钱。茶馆里也卖点糖食,大多是在富顺赵化镇进的货。场上冷酒店开得多,切点烧腊,吃点炒花生、砂胡豆,喝杯“寡二两”也还方便。

新闻推荐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疫”不容辞 守护健康显担当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疫”不容辞守护健康显担当4月3日,35名宜宾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凯旋。宜宾...

南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溪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