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科学家呼吁为“生者不灭”努力
白鲟资料图
“淡水鱼王”白鲟被宣布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他表示,消息应该早一点公布,“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的生,或让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沉默”的淡水鱼王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因为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白鲟最大体长可达7米。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一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但与长江中中华鲟、白暨豚、江豚等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尾,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危起伟告诉记者,因为水利工程的阻隔,作为洄游类的白鲟不能回到白鲟的自然产卵场,没有生殖,物种自然会走向灭绝。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CITES附录Ⅱ)加以保护。
难觅白鲟踪影
被重点保护的白鲟,依旧难寻踪影。
直到2002年12月11日,那天下午2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大鱼。这条大鱼与众不同,有一个硕大的“长鼻子”(吻)。
消息传开后,中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危起伟、陈细华从武汉赶到南京,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这是一条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的又一条活体白鲟。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新的希望很快又出现了。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在对24日四川宜宾误捕的白鲟进行了成功的抢救后,将该白鲟进行声纳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
“1月29日5时暂时失去白鲟,当日14:33 在南溪县丁丁石江段再次发现, 21:58 ,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 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 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二是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三是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这可能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尾白鲟。
灭绝与否?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透露,2006年4月和2007 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
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
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有白鲟幸存。”危起伟说。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宣布了白鲟灭绝的消息。
“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危起伟说。
但昨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表示尚未官宣白鲟灭绝。“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称。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地生,或让生者不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危起伟说。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南溪区财政局叶江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中央、省、市统一部署,南溪区...
南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溪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