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溪铁柱山川主庙的人文密码

宜宾晚报 2019-10-31 10:38 大字

宜宾市南溪区铁柱山川主庙,现存距今255年历史的清乾隆时石碑两通,是巴蜀地区川主信仰民俗的重要见证之一。“神也何以谓之主?主也何以属之川?”“为政以德,众星拱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川主信仰蕴含的千年民俗文化精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值得传扬。

铁柱山川主庙与乾隆石碑

清嘉庆《南溪县志》载:“铁柱山,在县西五里,脉自幞头山麓之穴台坪来,约十里许,突起峰峦,形如铁柱,前绕大江,左右双溪如带。”民国《南溪县志》载:“川主庙,在县西五里铁柱山上,明中叶建,明末庙毁。清乾隆时重建。其殿上石柱长二丈余。相传,庙首十人肃衣冠跪道左,止赶集者,以数百人牵挽而上。”

南溪铁柱山川主庙,也名川主寺,位于宜宾市南溪区城西铁柱山上,现属南溪街道川主村4社,始建于明中叶,明末庙毁。清乾隆二十八年秋(1763年)重建,次年夏竣工,立有“德沛全川”纪事碑和“千古不磨”功德碑,两碑至今幸存,可惜字迹半数漫漶,半数可辨。

目前健在的该庙师傅释广应(女),1931年生于南溪县刘家场,因家贫子多,5岁时就出家到县城三教祠。1948年,三教祠因需改修为新仓库,经政府协调,在住持释定海的率领下整体搬迁到县城西郊铁柱山川主庙。当时,川主庙因庙产及人员锐减,再加曾经驻兵而衰败为一座空庙,只有诸多菩萨孤立殿中。解放后,川主庙佛教活动停止,庙宇改作民房。2001年,县人民政府同意恢复其为佛教活动场所,调派年青住持释智和(女)负责重建恢复事宜。2003年,先后举行大殿落成典礼和佛像开光仪式,逐步发展为周边信众爱国爱教、崇善祈福的重要佛教活动场所。该庙现残存少量明清建庙时的石柱及柱础、石刻佛头,数百载沧桑可见一斑。

川主庙原供祭秦时蜀郡太守李冰,纪念其开创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功绩。现今虽庙名依旧,却改祀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诸佛。

该寺大雄宝殿内外,现挂四副木刻楹联,其中两副为:

刹宇崇高,庄严华丽,法会道场千佛降

殿堂广博,清净离尘,幽深禅寺十方朝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解如来真实意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蜜多心

该庙现存的清乾隆重建石碑,碑额上部刻“德沛全川”四个大字,碑文如下(“□”表空缺一字;“漫漶”表此处漫灭多字;“/”表另起竖列):

重建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庙碑/神之祀远,吾蜀无都会、城市、乡壤,道路泽河间,皆有□□祀之(漫漶)/由都城,丕振所在,锡荫其根,灵赫跃泮如在,不□□□而(漫漶)/子行次往,先公开凿水堰,沾溉民田,迄今千百余年。蜀西都邑永利(漫漶)/傲社稷,德沛全川。每代追封,极享不乏。我朝治民□神(漫漶)/康乐者,不但予灌为然,蜀之人沐其泽,震其灵,恩同□之。自唐徂今(漫漶)/予县治西铁柱山,旧有神庙,经风雨漂摇已圮。襄有善人李德义,时输(漫漶)/悉捐资饬新,殿廊敞丽,绘饰庄严,真足以安神灵、肃瞻仰。经始二十八年秋(漫漶)/是南都雨降之祀,讵不因我人德之可馨,然后神是竞之,若如当年(漫漶)/□庙像巍然,过节祗事,知神之灵威无不在者,于是平在方人之党,其(漫漶)/勅授文林郎原任山东济南府平(漫漶)/勅授文林郎四川叙州府南溪县知事(漫漶)/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漫漶)/四川叙州府南溪县(漫漶)/四川永宁协标左营南溪泛司(漫漶)/四川叙州府南溪县督捕厅县左营(漫漶)/乡官举人叶重秀,现任举人王鹏九、樊为、李如松、张仕熊/庚辰科举人刘文远、壬午科举人李如椿、副榜王万璋/贡生徐让、张洪升、王智映/监生刘正选/总首刘天贵捐银六十二两 李至中捐银六十二两 罗燕朝捐银二十二两 皇清乾隆二十九年岁在甲申孟夏月谷旦饩庠生李如桧书石匠邓志安/

此碑文字大意是,千百年来,吾蜀城乡各地都立庙祭祀川主神。因川主神开凿水堰,沾溉民田,城乡百姓皆赖其永利,得以康乐生活。川主神功傲社稷,德沛全川,每代追封,极享尊荣。南溪铁柱山川主旧庙已破损,幸有李德义、刘天贵等善人捐资重修,知县、举人、贡生等诸人也积极参与,力促其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孟夏完工,庙像巍然,殿廊敞丽,绘饰庄严,足以安神灵、肃瞻仰了。

其中此碑中所提人物崔光仪,字翌堂,直隶顺天府霸州(原属北京,现属河北)人,清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1761-1766)任南溪知县。来南后,他一直勤政爱民,不怕天寒地冻,常常亲自到田间地头,鼓励老百姓勤奋耕作,使那些游手好闲的懒人也都受到警醒而改邪归正。南溪古城墙原是明代所修,到崔光仪做知县时,已经二百多年,倒塌毁坏的地方很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崔知县“首倡捐银三百一十四两”,引导老百姓捐资重修古城墙。“绅士刘文远、李如椿、高商玉、杨杰、包鸿、陈大器、张洪升、刘正选、李文蔚、曾逵章等实董其事。工竣后,上宪均赐匾额,以示奖励。”崔知县还为县城城门望瀛门题匾“登皋临流,紫气东来”,为皇都门题匾“凤池染翰曙光楼”,为锦江门题匾“雄峙江天”,为萃金门题匾“黄河如带听琴楼”。高大坚固的城墙城楼,至今仍然是南溪古城的屏障和象征。

李冰治蜀与川主信仰

2017年,李冰正式名列“10位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至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相继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李冰是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他在蜀地留下诸如修堰导江、凿井煮盐、造桥筑路等系列惠民政绩,尤其是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他还在岷江流域南安(今乐山)、僰道(今宜宾)等地开凿险滩,疏浚河道。“僰道有故蜀王兵兰栏,亦有神作大滩江中。其崖崭峻不可凿,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崖有赤白五色。”(《华阳国志·蜀志》)最后在什邡去世。

李冰为蜀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两千多年来,川民把李冰尊为“川主”之神,经历代追封,成为“万天川主崇应惠民大帝”。至明清,川人已经逐渐将川主演化为地方守护神,祭祀川主神成为巴蜀地区一大民俗信仰。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六,相传为川主神生日,为此举办的川主会更是巴蜀地区规模盛大的庙会。

川主信仰是流行于巴蜀地区以及其他巴蜀移民聚居地的重要民间信仰。它源于汉晋、盛于唐宋、传于明清,是巴蜀地区对于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信仰崇拜,是一种以巴蜀治水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民间信仰,求川主保佑巴蜀免于水旱灾害。川主信仰中所尊崇的治水精神不断激励巴蜀人民因势利导,征服自然。川主信仰也直接融入后世各级官员的为官之德,崇祀川主,效法川主,遗爱巴蜀,建功天府。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民心是杆秤,砣是老百姓。川主李冰流芳千载即是明证。同理,正因为清乾隆时崔光仪在任南溪知县5年期间,带头捐资,重修川主庙和古城墙,修建义仓,修凿铜鼓滩,劝农勤耕等,留下诸多民生德政,所以当时南溪文人刘天祚,才情不自禁地写下《颂崔明府德政》诗3首,唱出了百姓颂扬清官德政的心声,载于文献,传于后世。

摘句如下:

“一自我侯来,下车恒补阙。簿书搜疾苦,临蒞勤赈发。”“备荒诚妙计,视民无秦越。惟有吏清廉,居官惭入悖。”(《修建义仓》)

“遂生为国本,作苦赖田家。”“易耨叮咛语,哗然到日斜。”(《桂溪赏农》)

“舟筏行多稳,舳舻涉未惊。贤良多德政,颂入棹歌声。”(《修铜鼓滩》)

新闻推荐

南溪森林公安救助苍鹰

近日,南溪区森林公安局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一只老鹰撞到自家玻璃窗上,撞晕不能飞了,请前来救助。”接警后,南溪区森林公安局...

南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溪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