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游仙“刘皇叔”生态大米种植基地探秘

绵阳日报 2018-09-27 06:44 大字

收割机正在抢收稻谷

□本报记者杜畅文/图

时下,在绵阳市的各大商超,一种品牌为“刘皇叔”的生态大米走俏,消费者纷纷反馈,大米米粒饱满、味道香浓、成饭甘甜。为此,4-4.5元/公斤的售价仍挡不住趋之若鹜的消费者。日前,记者走进该品牌大米的生产基地——游仙区刘家镇,一探优质生态大米的前世今生。

金秋时节,在刘家镇潘家庵村,空气里洋溢着水稻成熟的香甜;田野中,一台台收割机破浪前行,颗颗饱满晶莹的谷粒堆满晒场。老人们纷纷感叹:“又是一个丰收年”。

以前的潘家庵村却是另一番景象:青壮年外出,田野日渐荒芜,为数不多的留守老人伺弄着土地。“地碎人少缺服务,分散种植效益低。”刘家镇党委书记唐容云一语道出了该村农业发展面临的数道难关。

为了让全镇农户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领他们走出发展“死胡同”。2016年初,刘家镇党委政府主导在潘家庵村试点由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刘山禾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村办集体经济农业综合服务公司负责运营合作社,集中土地整治实现土地集约,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品牌质量的提升实现经济收入集效。

合作社采取全托和半托两种模式对入社土地进行经营,比例为3:7。全托即农户土地由合作社进行管理,入社农户每年领取土地租金收益和分红;半托主要对象为小块且分散的土地,仍由农户按合作社相关流程进行耕种,合作社对产出物按高于市场价收购。

400多亩的土地集中起来了,种什么?怎么种?“合作社刚成立起来一穷二白,连农民的保底土地租金都是约定有收益了再付。”合作社理事长、潘家庵村村主任张高祥告诉记者,没有资金投入,可选择的发展路径受限,合作社最终选择了水稻这一传统种植项目。

彼时的合作社,仍然脱离不开小农种植的身影:沟渠用锄头开挖,种植、管理、收割主要靠人工,种子等农资赊账采购……社员们收完水稻种小麦,忙活了一整年,刨去入股土地租金等开销,几乎没有剩余收益。

此时,周边村落的百余户人家共600余亩土地要求入股合作社,领取固定土地收益。是维持现在收支平衡现状,还是接受村民入股,在市场化大潮中搏击出路?2017年,认识到基层农业要做精做强,必须摆脱传统小农种植模式后,合作社理事们多方考察、思考后,摸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

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合作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对900余亩土地进行了集中整治,对沟渠水路进行硬化以方便生产。

张高祥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平整土地、科学管控后,每亩水稻产量增加200斤,每亩能增加收入200-300元,生产成本降低90元,所产高品质水稻收购价高于市场价0.2元,半托农户平均每亩增收约670元。

合作社将销售方式由传统的自产自销转变为订单式销售,在稳定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增加产量,扩大销量,确保产得出来,卖得出去。2017年,合作社已与仙特米业签订了80吨优质稻购销订单,已完成收购90余吨,收益26万余元;与五粮液有机农业发展游仙公司签订小麦种植面积655.5亩,交售小麦240吨;与四川御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油菜种植合同1010亩,交售油菜籽150吨。

固本强基后的合作社,不断加大产品附加值培育力度。注册了“刘皇叔”和“刘山禾”两个品牌商标。申请了6000亩无公害水稻认证,已通过相关部门检测,获得了无公害认证。

目前,合作社共有1100余农户1600余亩土地入社。今年,合作社争取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80万元投入支持,这笔钱,合作社用于修建一家日加工能力为10吨的大米加工厂,目前,设备正在紧张调试中。“加工厂建成后,除去包装、销售成本,归于合作社的利润为每亩500元左右。”张高祥说。

新闻推荐

黄沙镇:多措并举做实做细脱贫攻坚工作

日前,笔者从宜宾市南溪区黄沙镇了解到,该镇通过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大力发展产业等多种举措,切实做...

南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溪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