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旧蜀文脉中的重阳流光

四川农村日报 2017-11-03 06:04 大字

□杨虎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老人节。

比我们更早在农历九月初九这天饮酒赏菊的,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公元419年重阳,秋风萧瑟了先生门前的南山。风过后,他简陋茅舍的篱笆边,簇簇白菊傲然挺立,迎风怒放。五十六岁的诗人喜看秋菊,联想起汉朝时人们都有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祈寿的习俗,这时,村道上忽然来了一队人马,原来是当地官员派人给他送来了一坛酒。已很久没有闻过酒香的陶渊明顿时大喜过望,立刻进屋取勺,对着怒放的菊花舒怀畅饮。饮毕,他即兴挥毫,作了一首《九日闲居》: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

日月流转。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每逢九月初九,人们依然记得这位著名隐士畅饮菊花酒的故事,而他诗前那一句“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所蕴含的风雅情思,则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液当中,成了中国人内心一道别致的节日景观。

细细数来,重阳节之于国人,除赏菊寄怀、饮酒祈愿外,更有登高览胜、怀念朋友、敬老祈寿等各类习俗。就此而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阳节,无疑是独具中华人文特色的重要节日。

重阳晒秋对火红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祖先,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乃是中华先民对天地的感恩之举。

大约从汉代起,九月初九这天开始有了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求寿习俗。那时候,从宫中到民间都要举行大型宴会,人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宋代。

感恩天地,欢庆丰收之外,重阳节还与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关。

重阳节的由来,本是中华先民祭祀“大火星”的仪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 “大火星”,属中国古代星相学中二十八宿中国东方苍龙七宿中第五宿 (称心宿)中的第二颗星。观察“大火星”的最佳时间是黄昏。由春到秋,每当月升日落,“大火星”便出现于天边。先民们根据它位于天空东、中、西这一条线上的位置来确定季节。西晋时期,诗人杜甫、杜牧的先祖、天文学家杜预发现,黄昏时“大火星”初出东方,为农历三月;黄昏时“大火星”位于南天正中,为农历五月;黄昏时“大火星”偏西直下,为农历七月。到了九月初,杜预发现“大火星”发生了奇特的变化:它的身影逐渐模糊,到九月初九这天,终于缓缓隐没在了天宇深处。

“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即将到来。所以,九月初九成为了秋冬交接的时间界标。这一天,先民们要登高送别“大火星”。所谓 “上巳 (三月初三)踏青”、重阳“辞青”,由此生发的登高览胜、怀念朋友等重阳习俗,便围绕着中华大地上人们对季节转换的感受缓缓展开。

中华大地气象万千,各地欢庆重阳节的方式也丰富多彩。除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一系列活动外,大江南北很多地方的山区村落里,至今还保留着“晒秋”这一民俗特色。所谓“晒秋”,即是村民们将玉米、谷穗、辣椒等农作物挂晒在自家的屋顶、檐下、窗台等。黄澄澄的玉米棒子,金灿灿的谷穗条子和红艳艳的辣椒喜滋滋地聚到一起,象征着人们对于火红生活的向往,构成了重阳节特有的喜庆气氛。

遥祝忆旧张大千挥毫泼墨

在山岭巍峨、沃野千里的四川大地,每当重阳节到来,除以上景观外,因了源远流长的文脉滋养,呈现在文化景观中的人物事迹更是感人至深。

据史料记载,重阳节这天,四川南溪县(今宜宾市南溪区)的读书人都要到该区的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曾在此为官、写下多首诗篇的诗人岑参。千百年来,这一风雅之举被人们誉为“岑公会”,表达了当地读书人对这位写出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著名诗句的大诗人的怀念与热爱。

而更为感人的,则是1943年重阳节这一天,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挥毫泼墨,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画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段佳话。那年九月初,大千先生刚从敦煌临摹壁画完毕,准备到兰州举办画展。行至途中,忽然接到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徐伯璞的一封书信。信中谈到1935年,他在济南陪大千先生谈诗论画,游湖听曲的往事。书信款款叙来,顿时勾起了大千先生对朋友的怀念。他即刻铺开宣纸,创作出了一幅《重阳登高图》。这幅长84厘米宽37厘米的画作视野开阔,笔意纵横,气势磅礴,以重阳佳节登高望远的主题表达出怀念友人的深厚感情。

画毕,大千先生意犹未尽,又舒展翰墨,题诗一首:

书来为说济南事,苦忆关家兄弟贤。

正是鹊华好秋色,明湖听曲更何年?

题诗中的“关家兄弟”,是指关友声、关松坪兄弟。这两兄弟皆为济南市泺口镇人,出身于盐商世家,家中收藏甚丰。弟弟关友声尤其博学强记,琴棋书画诗词无所不工,被誉为诗书画三绝。1935年,张大千携弟子何其霞到济南,在关家兄弟的园中住了一个多月。斯时也,徐伯璞闻讯也赶来相会。大千先生在他们陪同下,游山玩水,谈诗论画,听曲品茗,每日里青衫飘飘,笑语欢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千百年来,王维的这一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其质朴的语言、炽热的情怀,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了中国人在重阳佳节这一天怀念亲情、想念友情的深沉感情。相比王维,大千先生在《重阳登高图》里所表达出来对朋友的那种思念之情别具韵味。

蜀水长歌杨升庵咏诗叹重阳

从南北朝时期起,重阳节已经衍化出敬老的意涵。雕刻于北周时期的莫高窟第296窟的《福田经变》壁画中,就保留有鼓励人们赡养老人、病人的珍贵画面。

公元1518年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重阳节,杨升庵乘船泛游嘉陵江,曾途经南充龙门古镇,登高望远。望着清秋时节烟波浩渺的江面,心忧朝政的状元郎留下了诗作《戊寅九日龙门登高》。他愁肠百结地感叹道:

江山盘踞千年地,风雨崔嵬百尺台。

摇落霜林秋籁发,参差云堞晓光开。

四愁多阻张衡望,九辨堪兴宋玉哀……

或许,如果杨升庵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四川,当会为重阳佳节咏出不一样的诗篇——因为,作为节日的重阳固然定格在了九月初九,而尊老孝老的情愫早已深入了中国苍穹的每一次日升月落。祖国大地,夕阳如火,诉说着新时代的重阳故事。

新闻推荐

南溪区举行“防范邪教宣传月集中宣传日”活动

本报讯近日,宜宾市南溪区“2017年防范邪教宣传月集中宣传日”活动在滨江广场举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德彬出席宣传活动。宣传活动通过发放相关宣传册及宣传单,向群众宣讲抵制邪教侵害方法等方式...

南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溪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