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烟状元”的烤烟致富路
□韩伟 周先国
现年56岁的张显堂,高中文化,是筠连县蒿坝镇中山村党支部书记,连续种烟近20年,在当地探索创建烤烟家庭农场,构建了“烤烟+多元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了增收致富道路。
因为种植烤烟规模大、技术标准高、生产效益好,张显堂被评为“四川省2018年度种烟状元”,在宜宾烟区传为美谈。因和烟草结缘,张显堂还把自己的种烟经历总结为“宽窄变化”,逢人便讲。
“集窄变宽”
破解规模化种植难题
中山村是筠连县传统的种烟村,2011年以前,该村户均种植规模不足10亩,因为规模上不去、技术水平低,除去土地租金、肥料、农药等投入,当地村民种植烤烟的收益很不理想。由于缺乏致富门路,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中山村出现了500亩以上的土地撂荒。
在筠连烟草分公司的指引下,作为村支书的张显堂召开村委会会议讨论决定将分散的“窄”土地,流转集中为“宽”烟田,租给有技术、懂种植的烟农使用,解决租地难、种植规模小、土地撂荒的问题。通过召开由土地出租方为主体的租地协商会,形成了三个1000亩左右的烤烟规模种植片区,实行三年轮作,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山模式”。
“一宽一窄”
持续释放技术红利
农民把土地拿出来了,“谁来种烟”的问题又冒出来。面对这个问题,张显堂义不容辞,主动带头承包土地200亩,形成了家庭农场的生产组织模式,并聘请了出租土地的10个贫困户作长期帮工,每个帮工按照2100元/月发放工资,工作6-10个月,仅这一项,他当年就要投入近18万元,这相当于他之前家庭年收入的20倍以上。
“一年投入这么大,你就不怕亏了吗?”当时村里人、家人都不理解张显堂的做法。
“种烤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像我这样的种烟大户,只有集约生产才能提高收益。我完全相信烟草公司。”张显堂说道。
话虽如此,但他心里也犯嘀咕,因为请的工人都是熟人亲戚,管理稍有松懈,工人磨洋工、成本就会增加;管理严格些,自己又抹不开面子。如何管理工人成了他的一大难题。
看到他的疑惑,烟站技术人员主动上门,在备耕、机耕起垄、移栽、大田管理、成熟采收和烟叶烘烤等阶段对工人认真传授技术的同时,还帮张显堂报了农民夜校,学习管理方法。渐渐地,他的“管理艺术”逐步提高,种烟工人也全面掌握了种烟技巧。从2012年至今,尝到甜头的他,种烟面积一直稳定在150-200亩左右,聘请的工人也在10人左右,每年纯收入在13-20万元,成为当地种烟“首富”。
“种烟要想出效益,单靠规模化种植是不行的,还得有科学的种植技术及管理水平。”通过种烟走上致富路的张显堂说道。
对此,他总结了“一宽一窄”的发展思路。“宽”是全面推广实用新技术,“窄”是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生产。每年生产备耕一开始,张显堂就积极参加烟草公司、烟农合作社的各类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施生产,并大胆运用新型农机、上部叶砍烤等新技术,不但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他的带动下,中山村其他种烟农户纷纷学习,标准化生产意识深入人心,精益生产水平逐年提升,被列为宜宾市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
“宽窄融合”
开启转型升级新格局
正当张显堂想继续扩大种烟规模之际,受烟草行业烟叶计划调减影响,中山村种烟规模逐年下降,烟农收益受到一定影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张显堂泛起忧愁。
此时,筠连烟草分公司积极协调县政府引入了重庆涪陵榨菜厂,计划在烟区建立“榨菜—烤烟”轮作基地。得知消息后,张显堂立马去了解榨菜轮作细节,当得知榨菜种植是由烟农合作社、榨菜公司联合推广,并给予保护价收购后,当即决定参与进来,和榨菜公司签订了100亩种植收购协议,并承担了中山村全部的榨菜育苗任务。
在他的带动下,中山村又掀起了种植榨菜的高潮。2017年,烟叶采烤完成后,在栽培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便交售榨菜220吨,按500元/吨最低价卖出,除去530元/亩的人工肥料成本,总共赚了5.7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继续将发展烤烟和榨菜轮作相结合,2018年继续种植榨菜180亩,增收近7万元。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张显堂作为一名村支书,通过种烤烟、发展多元产业,带领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为全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古静)被告人潘某云从别处获取枪支1支,准备使用该枪打鸟,不料被公安民警挡获。近日,筠连县人民法院一审以非法持有枪支...
筠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筠连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