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每个环节都应完善相关机制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5-26 01:54 大字

四川省筠连县镇舟镇云岭村村民杨家珊,是该县第一位遗体捐献者,这位姑娘17岁到沿海地区皮革厂打工,20岁时被确认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昂贵的医药费令其家庭无法承受,在10余年抗击病魔的过程中,她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有感于此,2016年病情恶化后决定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当年4月18日杨家珊去世后,某医学院成为其遗体接收和使用单位,受杨家珊感召,次年10月,23岁的患病青年谢正强也决定去世后捐献遗体,成为筠连县第二名遗体捐献志愿者。

这本来是个温暖的故事,要知道,我国很多医学院都面临着遗体不足的现状。解剖学是医学院学生入学后的必修课,对于医生培养特别重要。所以,遗体也被医学院师生称为“大体老师”或“无语良师”。在理想状态下,应当是4~6人一组使用一具遗体,但现在经常是十几名学生一组来实践,甚至有的医学院校只能通过购买遗体标本或者购置模型的方式完成解剖课。

但是,这个原本温暖的故事,如今却又有了一个颇为复杂的新情况。杨家珊遗体用于教学后被火化处理,如今其家人希望她能入土为安,但却因家庭困难路途遥远难以自行取回骨灰。医学院地处省城,而云岭村远在川滇交界的大山深处。

事实上,在遗体捐献过程中,家属的态度非常重要,即便捐献人生前同意,但捐献的实际操作,还需要家属在其去世后完成。

整个遗体捐献流程包括捐献者提出申请并公证,捐献者去世后家属通知接收站,之后接收站联系殡仪车接遗体,随后送往医学院校保存使用,在整个流程中,家属通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受捐单位不可能随时掌握捐献人的健在情况,只能被动等待,如果家人不主动联系而是选择火化,受捐单位同样不能勉强,甚至于连劝说的机会都很难获得。

对于亲属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遗体捐赠后,该去哪里祭扫逝者,逝者的骨灰,是否会得到体面的善待,他们最期待的是,受捐单位能够给遗体,给亲属以人性的尊重。但是,目前各地的遗体捐献相关规定中,在这些方面都处于空白状态,完全靠各遗体使用单位自我量度。

当前,在遗体捐献的捐献环节,相关机制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但在捐献后的善后环节上,比如家属祭扫、慰问,捐献人火化后骨灰处理等环节上,依然缺乏相关健全机制。

当然,杨家珊家人的困境只是个案情况,在大多数情况下,亲属们的合理要求都会得到妥善处理,亲属们切不可因为个案现象而让亲人的最后遗愿付诸东流。

不过,有关方面应当藉由杨家珊家人的遭遇,在充分尊重亲属的前提下,完善相关遗体捐献相关流程,特别是捐献后的善后流程,并让这样的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更具温情,更暖人心。

目前,相关医学院已经对杨家珊家人的困难有积极回应,期待捐献者的骨灰早日入土为安,也期待相关机制的完善,能让更多人选择遗体捐献。毕竟,临床上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的医学院学生,未来造福的是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宜宾作家 书写“丰碑身后”

随笔评论集《站在丰碑身后》,是筠连作者熊学江最新个人文化成果的结晶。12年前,一个写诗并曾经出版过诗集的人,今天突然闯进...

筠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筠连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