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均:三任支书 见证乡村巨变
“出门就是馒头山,地瘦缺水没有田。”五丰村位于筠连县筠连镇,由于缺水,交通不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据五丰村党支部书记赵阳均介绍,该村共有380户村民,为挣钱养家,全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打工。
如今,五丰村通过种草养牛,已经走上了致富快车道。整齐规划的小洋楼、宽阔洁净的公路村道、充满“牛”元素的村文化墙、特色鲜明的漆文化示范区、挂满笑容的群众,都折射出了村民的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罗友莉
“没有经历过艰难的日子,不会体会到如今的幸福。”回想改革开放四十年光景,赵阳均作为筠连县筠连镇五丰村党支部书记,见证了五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11月初,见到赵阳均的时候,他和村主任助理吴洪江商量着该县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工程在村上的下一步推进。身板笔直,目光如剑,嗓音宏亮,赵阳均的举止言行不减军人本色。
1977年,刚从部队退伍回五丰村的赵阳均24岁。“在部队待了那么多年,回乡做什么?”对于赵阳均来说,是一个大问题。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雷乍响,让他萌生了“要在村里大干一番”的念头。
1979年,村里人眼中年轻、踏实、有眼界、有干劲的赵阳均当选为五丰村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候大家都还在温饱线上,有上顿没下顿。一年下来,一个家庭到年底能分到100多元钱就很不错了。”赵阳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这档口,1979土地承包责任制这股春风吹到了五丰村。“完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赵阳均觉得,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除了大力大展传统农业,1980年,通过村民推荐,5个村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前往四川安岳县学习养猪技术,这不仅是在村上,甚至是在筠连县都前所未有。“学成回来以后,我们就开始鼓励全村进行科学养猪。”1981年起,五丰村实现了从种植到养殖的过渡。高峰时期,一户家庭养了20—30头猪。
随后,赵阳均发现,养猪是一个高耗粮产业,对于粮食紧缺的年代,养猪并不适宜所有村民。因此在发展养猪的同时,村上也提出“人平百株桑,户养一张蚕”口号,大力大展蚕桑。
由于自身原因,1983年—1989年,赵阳均未在村上任职。1990年,村上急需干部,临危受命的赵阳均再次被推选成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干了一年之后,赵阳均便前往江苏、山西、河南等地经商,卖化纤、做服装,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2007年,下海经商回村的赵阳均第三次被推选为五丰村村党支部书记。由于之前村上发展的猪、蚕桑、果木产业都因交通、渠道、技术等原因,以失败告终。为寻找适合村里发展的致富门道,赵阳均通过多方考察、多次咨询专家、预测各项目的市场行情后,他最终把五丰村的发展,定位在养殖黄牛上。
“增值快,地理环境适合养牛,而且管理方便,10头牛只需一个人管理,人口少、劳力弱的农户也可以饲养。”赵阳均觉得,五丰村只有养牛才能使村民持续增收致富。为打消群众顾虑,他自己带头养了10多头牛,随着经济效益的显现,部分村民开始跟着干。
在赵阳均的带领下,五丰村解决了村民养牛资金如何筹、技术怎么解、风险如何破等难题,2008年全村从45头牛起步,变成了1000头、1500头、2300头……五丰村“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养牛模式家喻户晓,而“肉牛村”的名号也跟着走红,村民也从2007年人均纯收入2700元,发展到了如今的15000元。
“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在这10年。产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路就修到哪里,村民的发展劲头就到哪里,村上能有今天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沿着村道走一圈,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工程国漆产业文化示范区在五丰村的一个制高点,赵阳均向记者介绍,五丰村将依托国漆产业文化示范区,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中药材产业,希望未来五丰村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翁家林)近年来,筠连县纪委不断规范基层纪委实施谈话函询的流程,出台相关办法,重点抽查核实,有效解决了谈话函询中“一谈...
筠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筠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