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一味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的世界,有了安稳多彩的生活” 成都建筑工地上有座“工友村”
6月5日,成都延续了多日来蓝天白云的好天气。烈日之下,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的机器轰鸣声依旧响亮。
临近午时,忙碌在现场的工人们陆续放下手里的活,摘下安全帽,双手抹一把脸颊上的汗,三五成行汇聚成松散的队伍,一路说笑着朝项目北边“家”的方向赶回去。
他们即将返回的是一个名叫“工友村”的地方。虽为集体宿舍,但28栋板房按区域划分为人文、绿色、智慧、铁军四村,规整的街道、样板式的新农村民居庭院,日常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食堂10元一餐的可口饭菜更是给了农民工们极大的满足。
将工友村谓之为“家”,这是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农民工们普遍会脱口而出的字眼。
“不管在工地上干活有多累,只要回到这里,总会忍不住畅想未来更美的日子。”今年33岁的钢筋工袁琦俊告诉记者,工友村的出现让自己对在建筑领域务工的职业前景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而这样的“盼头”让他不管做什么都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我住在B栋205!”
“我住在B栋205!”刚一迈进工友村大门,袁琦俊迫不及待地朝标注为绿色村的方向,指示出他家所在的位置,话音刚落,自己就不由得乐出了声。
2017年9月底,袁琦俊跟随劳务队伍进入中建八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航站楼项目,随之入住工友村。他所在的是一间6人宿舍,因为人员流动,现在和另外3个工友合住。但袁琦俊对这个小家很是满意,尤其是分村划组列栋的叫法让他感到很“洋气”。
“就像住进了城里的居民小区,不仅啥都有,而且还免费,现在给我们的待遇不是一般的好!”
袁琦俊老家在四川宜宾筠连县沐爱镇棬坪村,2005年从部队退伍后,发现村子里90%的男青年都在外地建筑工程上做钢筋工,不仅有师傅带,收入也相对客观,就业没什么着落的他顺理成章加入了其中。
“过去为了赚钱,到哪里干活,都对付吃、凑合住,过了挺久棚子里挤通铺的日子!”袁琦俊感慨,“以前自己都会觉得农民工就是个干苦力的,上不了台面”。
“最近几年明显感觉越来越好,你看看这眼前,有时候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说着话,他带着记者在工友村逛了起来,从宿舍里的中央空调,到24小时热水不断的浴室,从村里一应俱全的药店、理发店、网吧、烧烤店,再到平时可以休闲娱乐的台球室、篮球场,话语中透着他对工友村的喜爱。
记者了解到,目前工友村里共入住了像袁琦俊一样的农民工1500余人,由于项目工期较长,用工相对稳定,村里的邻里之间熟悉又亲切,茶余饭后聚在食堂看电影、摆龙门阵,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不再一味狼狈地疲于奔命,在钢筋水泥的世界,有了安稳多彩的生活。”袁琦俊说,这是入住工友村后他内心最深刻的感触。
忍不住畅想未来
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这是最近几年建筑企业争先恐后做的事。在中建八局西南分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林嵩看来,这不仅缘于政府部门要求施工更加规范化,其背后实质上是对优质劳务资源的一场争夺之战。
林嵩比袁琦俊入行早。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他,2005年一毕业便进入中建八局西南公司工作,因为工作需要,过去13年时间里,他被派往很多城市的建设项目,几乎见证了建筑领域农民工就业生态的发展。
在林嵩眼里,2005年时,建筑企业更加掌握主动权,农民工只要有活就干,加班加点也无怨言;2009年左右,建筑业突然迎来爆发点,农民工供不应求,工资开始翻倍递增;到2013年,随着农民工在建筑领域准入门槛降低,大量劳务队伍涌入其中,建筑企业拥有更多淘汰和选择权;到今天,农民工在建筑领域开始出现年龄断层,优质资源已经到了稀缺阶段。
“最近我们有些项目,劳务队伍甚至迟迟无法组织上来,用工荒的问题很现实。”林嵩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最大限度把好的队伍吸引来并留下,中建八局西南公司甚至把一些劳务队伍确定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改善住宿条件,打造文化之家,最根本就是要留人,但仅仅靠硬件条件还不够。”林嵩说,目前他们公司在用人制度上已经有了突破,足够优秀的农民工,将有机会被破格录用为正式员工。
“这事我知道,项目上有一个基建部的经理,就是从劳务队提拔上去的!”袁琦俊感到在工友村的生活舒心,每天的日子像极了城里的上班族,因为有榜样在前,他也时常会忍不住畅想:如果自己足够努力,把钢筋工做好做精,是不是也能收获不一样的前景和未来?
期待更多培训机会
今年初,《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7)》发布称,目前有近3亿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住建部也于去年发布了《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建立建筑工人职业化发展通道,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向建筑工人转变。
林嵩认为,农民工在建筑领域的身份转型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但就农民工自身而言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比如他们还不能完全脱离土地,每年的春种秋收时节,都让建筑领域用工捉襟见肘。其次,建筑行业对技术、技能方面有特殊要求,但农民工群体普遍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当然企业本身也在组织内部学习与培训,但组织相对松散,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对于林嵩的观点,袁琦俊并不完全认同。在外打拼8年至今,他确实还未做过真正离开家乡的打算,田地交给父母妻子,自己作为一名资深钢筋工,每月最多时可拿到万余元收入,随着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去年刚回老家修起了2层小楼,但他身边已经有很多工友根据自身情况在城市周边买房置业,“并不是大家不愿摆脱农民身份,如果城市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又怎会手握技术抱着土地不放呢?”
袁琦俊说,最近几年,只要时间等各方面条件允许,他和几个要好的钢筋工工友都会参加技能等级考试,不过也明显感到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存在差异,眼下建筑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他和工友们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免费培训机会,从而凭借实力与能力,更深度地融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
新闻推荐
晚报讯昨(23)日,宜宾市推进党内监督暨村(居)务公开工作现场会召开。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唐浪生,副市长张平,副市长...
筠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筠连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