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杨文全奉养岳母41年
杨文全照料老人吃饭。
□杨春林特约通讯员 张择君 文/图
在筠连县,有一位现年69岁的村民,真情照顾现已115岁高龄的岳母整整41年。他就是筠连县腾达镇向阳村红旗组村民杨文全。2017年2月,杨文全入选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
一个 “没什么商量的”的承诺,履行至今已41载
近日,笔者来到杨文全家中。69岁的他已白发苍苍,约1.6米高的身板被岁月压弯了腰。他家住在距县城约10公里、距公路约3公里的一处山腰上,几间平房一个院坝,房前屋后种着桃树、李树,院坝前后还散落着一些花草和杨文全自己种植的中草药,屋里则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
“老母亲已经115(岁)了。”关于母亲李九莲,杨文全的妻子詹世堂(李九莲的大女儿)指着老人的身份证说,老人生于1902年,自小失聪,早年生育过多个子女,但都没长大成人。上世纪40年代末,年近50岁的她又生育了两个女儿,还在外抱养了一个儿子。但在上世纪70年代,抱养的儿子不幸离世。
“没了儿子,谁来照顾她?”詹世堂两姐妹在一起商量老人生活的事时,做工回家的杨文全听到后直接回应:“没什么商量的,我现在就去接老丈妈(四川对岳母的称呼)和我们一起生活。”于是,当时的李九莲老人“搬家”到了女婿家。
一句承诺,距今已整整41年。
艰苦岁月里,不嫌弃、不埋怨、不灰心
在照顾岳母的41年里,既有生活困难靠红薯度日的艰难岁月,也有现在五世同堂“吃啥有啥”的幸福时光。但对于曾经的苦日子,杨文全记忆犹新。
“在田土下放前,生产队实行记工分分粮,家中除了岳母外,还有自己的父母、4个孩子、弟弟妹妹,总共12口人。”杨文全说,作为家中长子的他,理所应当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有吃即有福的年代,他和妻子把仅有的大米搅成米糊给3个老人和4个孩子吃,夫妻俩则以晾干的薯干泡水继日。
土地下放后,杨文全一家分得了田地,可以通过辛勤劳动改善温饱问题。但由于户籍丢失,岳母李九莲没能分到田地,直到10多年以后才补分了田地。要知道那时的田土对农民是何等的重要。但在这其间,杨文全从未在岳母面前有过半点怨言,有的只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为了改善生活,杨文全除了种好田地外,凭借自己的一些医学常识,当起了远乡近邻的赤脚兽医。每到农历8月,还会起早贪黑上山采摘野生棬子,晒干后卖给油坊,全年卖棬子可增加140多元的收入。农闲时,他就到附近的煤矿做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可以有5元左右的工资,为了节省午饭钱,他只能吃早上带出门的冷饭。晚上回家后,他还要忙着修理一些农具。
自己的父亲去世后,杨文全为了更好地照顾岳母,经过和两个已经成家的兄弟商量,97岁高寿的母亲由两个兄弟共同供养,岳母由自己供养。“生活再艰难,也要首先想到老人,这是老祖宗传给我们的品德,万万不能丢。”杨文全在回顾艰难岁月时这样说。
41载如一日,甘当岳母手中筷、脚边拐
“我老丈妈牙齿不好,平时又爱吃豆花,我就常磨点豆花,手工石磨的豆花细腻,不伤牙龈,营养又丰富,对身体有好处。”每天起床后,为老人准备早餐是杨文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夏天热了,他把老人的床放在通风、凉快的地方;冬天冷了,又把床挪到朝阳的地方,让老人能经常晒太阳。在日常饮食照料中,他会特意为老人准备一些松软清淡的饭菜;上街赶集,会给老人带上一些新鲜水果和麦片等食物。“吃饭的时候,我妈从来不用夹菜,文全总是把菜夹到我妈的饭碗里堆着。我作为女儿,能为母亲找到这么一个有孝道的女婿,这辈子值了。”妻子詹世堂对杨文全满心都是爱意。
“以前出门的路没硬化,一到下雨天就很湿滑。”从杨文全家出来,是一段约600米长的便民路。向阳村支部书记唐守华说,当杨文全听说村上组织修路,当即拿出三四千元现金修公路。“为了修路,杨文全两口子还义务干了60多天的活。”路修好后,一旦有空闲,杨文全就会趁着好天气带老人出去转转,牵着走一段,背着走一段,让她看看地里庄稼,听听山间鸟鸣。
“对面望见山,走路走半天。”李九莲老人的二女儿家就住在杨文全家的对面山上。41年来,每当老人挂念二女儿的时候,杨文全都会背着老人往返10多里的山路去见二女儿。两山间往返了多少次,杨文全早已记不清了……
“吃的是自己种的蔬菜,养的土鸡……想不长寿都不行!”杨文全说,老人能活到115岁,这既是老人的福气,也是他和妻子的福气。“只要老人健康长寿,我自己身体也硬朗,再照顾她几十年都没问题。”
新闻推荐
(熊金平李晓东记者王天雨)全县共收录11大类的地名信息8054条,其中包含照片11339张、录像299份,采集地名标志217个……近日,筠连县政协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县民政局关于推进地名普查工作的汇报,并围绕...
筠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筠连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