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到泸州 第一站就孕育出一个繁华水码头

泸州日报 2022-04-12 09:26 大字

泸州大渡口曾与宜宾李庄、江津白沙、泸州蓝田并称为川江“四大场镇”。图为一艘轮船在大渡口长江段行驶。本报记者 牟科 摄

□ 本报记者 李荣泰

滚滚长江快离开宜宾市江安县时,拐一个弯,再挤过一道直插江心的石梗,就来到了泸州。汹涌的江水被石梗一阻,去了势头,温柔起来,曾孕育出一个无比繁华的水码头——大渡口。

“纤担”甲中国

大渡口镇紧邻江安县,有俗语“二龙口、井口、大渡口,口口相连”。出镇政府直走两三百米,就来到滨江路上。枯水期江水涛涛,丰水期江水则要挣扎着爬上堡坎。沿江往下100多米,岸边立着一块大石,上刻“大渡口”三个大字,左下两排小字则刻着“装不完的大渡口 塞不满的泸州城”。

遥指江水,68岁居民程科俊说,以前河滩上卵石铺地一两百米,枯水期大船靠岸,就在河滩上交易,泊船上下两三公里,热闹非凡。丰水期,船则靠岸在“上水”。沿江往上回走三四百米,就是“上水”码头了,岸边残留着十几级台阶,以及两个栓船用的铁环。泸州全面渡改桥,如今大渡口江面已无渡船。这个码头遗迹,总让散步到此的老人们回想起那段喧闹岁月。

“变化太大了,看不到当年模样了。”70岁居民朱基德感慨。

虽然看不到,但“当年模样”在老人们的记忆之中依旧鲜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渡口赶场天是农历三、六、九,凌晨三四点钟就有人沿街喊“下泸州”;白日里商贾云集,货物有岩上的木材、草纸、柴禾、竹器、木器,有场上的绳藤、陶藤、广篾、棕绳、钢碳,有坝下的粮食、水果、禽畜……几天后,这些离开的大船,又载着煤油、盐、糖、铁器回来。

当年,大渡口本地货物最有名的当属“纤担”,即拉纤的纤绳,用竹篾搓成。3米多为一圈,60圈为一“窝”,熟手要两三天才能搓一“窝”。当时镇上家家户户搓纤担,有的是自己买来竹子剖竹篾搓;也有的是代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代工一“窝”纤担可得工钱6毛。80岁居民胡明生描述,当时为了赶工,很多人都熬夜搓纤担,他年少时就曾在煤油灯下,与母亲一起劳作,“特别费手”。大渡口的纤担远销全国,凡在长江行船,皆闻其名。这与纳溪区竹林资源丰富有关,更是当地百姓依水而生的长江渡口文化之一。

除了竹子,纳溪当时还盛产木料。于是比纤担更粗的“陶纤”,成了大渡口的另一大竹产品,它用于“放筏子”。所谓“放筏子”,是将圆木用陶纤捆成一个大型木筏,顺江而下。筏上有蓬,放筏人吃住其间。程科俊说,从大渡口“放筏子”的最远到达过上海,用时1个多月。他14岁时放过一次近距离的,从王爷庙水域放到大渡口码头,得了1.5元。

鼎盛时,泸州大渡口与宜宾李庄、江津白沙、泸州蓝田并称为川江“四大场镇”。

“买橘子都跑大渡口来,但我们这又不产橘子,那是上头(江安)产的。大渡口建场早,所以货物都在这里集散。”胡明生说。不过,大渡口究竟何时建场,他也说不清楚。

“锦衣玉食”之乡

89岁居民牟国良从父辈口中听说过一个传说:明洪武年间,川江大水,沿江而来一尊木雕观音,在金鞭滩“踯躅不前”,被村民请上岸、供奉。由此,码头得名观音渡,香客、村民来往,形成了佛渡场。

那么大渡口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

明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率部攻占佛渡场,夺观音渡。十万人马渡江,一路攻西川,一路攻泸州、据重庆。观音渡南北两岸运兵、运粮往返不绝,人多物资多,遂成为纳溪与江安间最大的码头,于是世人叫其“大渡口”,即字面意思:很大的渡口。(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优质鲜叶卖出百元 宜宾早春茶“涨”声响亮

□李晓丽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杜铠兵细雨霏霏,云雾朦胧。2月18日,记者来到宜宾市翠屏区茶园牧歌景区内的燕山茶园时,...

江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