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90后夫妻档” 危急时刻冲锋在前

宜宾日报 2020-02-06 00:56 大字

□程文帝 本报记者 邓烨

“我们都作好了持续战斗的准备。”这个春节,江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胡夏锋没回过家,也不敢打视频电话,他怕孩子看到会哭。

疫情当前,胡夏锋自1月22日被抽到急诊科后,没有休息过,江安县唯一一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就是他接诊的。

胡夏锋的妻子张介容也是该院急诊科医生,抗疫战打响以来,因为忙碌及安全考虑,同在一个科室的“90后夫妻档”,没见着几次面。他们远离亲人,提前把父母和年仅2岁的孩子送回乡下老家,因为万一自己感染了,不会拖累家人。“这是‘常规操作’,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都是这么干的。”

“战斗”打响 他们守战不退

“刚被抽过来那阵子,病毒离我们似乎还很远。”胡夏锋回忆,1月下旬,每天前来就诊的发热、咳嗽、头昏、乏力的病人逐渐多起来,人们都急于排除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急诊科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医护人员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作为医生,胡夏锋的警惕性很高,防范意识很强。

1月23日,一位畏寒发热的病人来到急诊科,此人前不久才从武汉回到江安。胡夏锋一看患者经历和病征,心里咯噔一跳。“我们高度警觉,在保障防范措施的情况下给他测体温,查胸部CT等,经专家会诊,当即让病人及其亲属分别隔离。”

后续治疗中,该患者“嫌疑”越来越大。1月28日,宜宾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消息,该患者确诊。让胡夏锋惊觉,抗疫战斗,近在眼前。

“医生也是凡人,看着新闻上死亡人数不断跳动,我心理压力也很大,很多人都偷偷抹过眼泪,毕竟战斗在半隔离区,接触过确诊患者的我们,危险性不能说小。”胡夏锋说。

随着江安县对防控工作层层部署,各级各部门立即行动,各种医疗物资、人力向医院倾斜,交通要道设卡检测,镇、村、社区街道联手防御、加强宣传,各类志愿者积极投入工作,街头甚至有普通市民自发宣传和捐赠口罩……“一开始是紧张,后来转化为坦然,整个疫情防控工作井然有序。”胡夏锋说,当所有人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能感受到这种同心协力、上下齐心的力量,让人心安、平静。

排除万难 他们从容面对

“刚开始听说他要来急诊科,我内心有点拒绝。”那时,本在急诊科的张介容只想一个人面对疫情,不想丈夫“卷进来”。“我丈夫也是一名医生,他有他的坚守和光荣。我理解他。”张介容说,慢慢地她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决定把父母和孩子都送回乡下老家。

当胡夏锋接诊的患者被确诊的消息传来时,还是让张介容震惊了。“我悄悄大哭了一场,但看到他忙碌的样子,我不能拖后腿。”张介容说。

医生护士们都抹干眼泪开始战斗,许多人都将老人孩子送走了,不能送走的,就自己一人到外面租房住。

父母想来给张介容送送饭,做做后勤,被张介容拒绝。“你们好好呆在家哪里都不去就是帮了我最大的忙。”张介容说,父母平时都在外地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才回来,可今年注定不能陪父母过年了。

有些医疗用具是无法大量囤积的,医院的N95口罩逐渐不能保证当班医务人员使用。“我们尽量不喝水,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这样可以减少更换防护器具的次数。”科室的医生护士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串门”,用对讲机说话。

奋战一线 他们并肩作战

胡夏锋说,面对疫情,他很有信心。以江安县来说,“我相信疫情能很快得到控制,因为我们都是专业的医生,有专业客观的判断。”张介容的判断与丈夫如出一辙,天天看新闻,结合接触的情况分析,相信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急诊科十分繁忙,短暂休息后,胡夏锋、张介容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

他们总是匆匆错过,你随120救护车出诊,我在诊疗室坐班;你刚刚值完夜班,我刚刚走进医院,甚至你就在隔壁,我拿起对讲机,却只来得及呼叫护士协助处置病患……但他们心意相通,他们一样坚守不退、从容面对,一样对未来充满信心。

夫妻俩说,信心,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力量。

新闻推荐

江安县举办 中小学生球类运动会

晚报讯为深入开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展现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锻...

江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江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