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的廊厅戏楼
夕佳山黄氏庄园廊厅戏楼
天花板上的戏剧脸谱
夕佳山庄园位于江安县南20余公里的夕佳山镇,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最初为锡姓人家所建,故称“锡家山”。由湖北江夏迁徙入川的黄氏第一代始祖黄应江,也在此处择址建宅与锡家为邻,当时宅院规模并不大。明末清初的战乱逐渐平息,川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清代中、晚期,四川各地兴起了文人私家大宅的建房高峰,如川西温江寿安镇著名大宅“陈家桅杆”、川东平昌白衣镇著名的“吴氏府第”等。清乾隆时,锡家因犯命案,举家搬迁,将宅院和田地卖与黄家。清咸丰八年(1859年),黄氏第八代黄学海聘请川南著名工匠曾备儒主持重建“锡家山”。黄学海作过巴县、永宁(现叙永)、隆昌、富顺等地教谕,便在祖业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黄家宅院。黄学海深通儒、道之学,因此在宅院建筑布局上将儒家哲理,道家玄妙与园林风水融为一体,奠定了民居基本规模。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黄氏第十代黄中美中了恩科举人,这一年主持修建了东西厢房、戏台、工字厅等。
黄中美第三次修建庄园,最值得一说的是戏台。光绪年间,川剧在四川已普及到巴蜀各地城乡,看川剧蔚然成风,尤其是川南自贡、宜宾一带许多乡镇都建有戏楼,至今江安县的底蓬镇、蟠龙镇、桐梓镇禹王宫都还遗存有清代的古戏楼。江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黄中美继承了祖上这么大的家业,有雄厚的财力,加上恩科举人的文化实力,在扩建庄园时,就要体现他的与众不同。他喜欢川剧,还是票友,便将戏楼建在家里。戏班子可以唱,票友也可以唱。
从中客厅穿过工字厅,登上七级台阶便是黄氏庄园的家庭戏台。这是设计得十分精巧的建筑,利用自然地形,戏台由五层条石压脚,七级台阶与工字厅相连,是中厅到上厅的廊道。
戏台台口左右华板上雕刻着戏剧故事《白蛇传》中的“船舟借伞”和《西厢记》中的“莺莺听琴”,人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台上悬挂“颂择九州”匾,台前立柱上有一副对联:“移影换形俨然君臣父子,假哭真笑表达离合悲欢”,构思精妙,立意深刻。木格硬天花上彩绘着各种戏剧人物脸谱,烘托浓烈的戏剧氛围。
戏台落地罩本是过厅柱间用来分隔空间的一种装饰,黄中美巧妙地将落地罩作为戏台的隔离。放下软帘,演戏时作为演出的背景幕布,将前台、后台自然分隔开来。落地罩有很强的装饰功能,多用硬木制作,精细雕刻。不同一般落地罩装饰,黄中美除了传统的纹饰,横批正中采用戏剧人物图案,雕刻手法精致绝伦。落地罩木雕装饰内容:有历史故事,如“黄道州发兵抗清”;有戏剧故事,如“别窑从军”;有取材于唐诗的,如“寻隐者不遇”“清明诗”等;有民间传说,如“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义”;有的采用谐音、象征手法表现美好意愿的传统图案,如“挂印封侯”“富贵白头”“路路通顺”等,有关古建专家称其为“中国民间传统木雕之精华”。
戏台前宽阔的工字厅可摆茶设座,廊道两侧是美人靠,是女眷休息和看戏的专座。过厅作为“戏台”,这种建筑形制在四川盆地几近孤例。黄中美可能更喜欢这种随意、自然、互动的家庭娱乐形式,它不拘一格,方便随意,颇有创意。观者随置坐椅于廊下,主客同乐,一边品茗一边看戏。若无戏班演出,票友亦可登台唱戏,互相切磋,其乐也融融。黄中美主持第三次修建,给庄园注入了更多的戏剧艺术元素,使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冯荣光 文/图
新闻推荐
组建政协智库提升建言水平本报讯(魏莉记者王天雨)日前,在江安县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县政协科技界委员吴国润提交了《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提案。江安县政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吴国润...
江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