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群众的贴心人 ———记珙县王家镇白玉村第一书记张静

宜宾晚报 2020-07-29 11:29 大字

炎炎夏日,气温渐高,珙县王家镇白玉村的第一书记张静却并没有闲下来,连日来,她出入田间地头帮着村民采摘“小米辣”辣椒,再送货上门找销路,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49岁的张静,戴着近视眼镜、个子娇小,看上去文文弱弱,却是村民口中的“女汉子书记”,她带领当地村民修公路,发展猕猴桃、辣椒、烤烟等特色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转换角色

把村民当成亲人

2019年底,因村建制调整,王家镇的麻窖村与白玉村两村合并为白玉村,这是珙县最偏远的乡村。其中,已于2019年11月整村摘帽的原麻窖村,属省级贫困村,曾是王家镇经济最困难的行政村,有84户贫困户402名贫困人口。

2017年5月,张静从珙县人民医院下派到原麻窖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从珙县县城,坐了三四个小时的班车,沿着坡陡、弯多的通村公路一路颠婆,外加晕车,才到了那时的村公所。”回忆起三年多前刚到村上时的情景,张静仍然记忆犹新, 看着村公所破旧的陈设,还有落后的村容村貌,那时,她的心里其实是打了退堂鼓的。

“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已经来了,就要迎难而上。”从县医院党务办公室主任到“驻村第一书记”身份的转变,张静克服了家庭的具体困难,以及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迅速进入角色。

多方协调

修建通村“希望路”

要致富,先修路。那时的麻窖村,全村只有一条通村公路,宽不到3.5米,且坡陡弯多,导致村民出行相当不便,农产品运输出去的成本太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为改变交通这一现状,张静及村支两委经多方考察,决定修建一条从村十组与云南省威信县斑竹村接壤的公路,此路修建好以后,周边村的6000多名村民的交通出行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在张静多方跑协调,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下,2018年9月,这条村民致富奔康的“希望路”路基开工建设,并于2020年3月完工四川段。自此,当地村民种植和养殖的农副产品,也有了一条畅通的出山销售之路。

因地制宜

发展村特色产业

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民情和对原麻窖村的实地调研,张静分析出村上的贫困原因:除了交通不便和地理位置边远外,缺产业支撑,也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张静与村支两委班子积极与宜宾市餐饮商会、宜宾市工商联、巡场各大酒店和单位食堂对接,搭建起村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销售小米辣、芋儿各约5万斤,帮助贫困户及村民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同时,成立了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资金入股分红的方式,由村致富带头人牵头负责,鼓励贫困户及村民发展种植辣椒80亩、芋儿50亩、猕猴桃50亩、烤烟700余亩,使该贫困村集体经济从2018年的“零收入”,在2019年达到21040元。

对下一步工作,张静也有打算,那就是:大力发展村特色产业,将小米辣打造成村特色品牌产品,并将小米辣进行深加工,做成辣椒面、辣椒酱及其他辣椒产品,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打开销路;利用村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建民宿和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

真情真心

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自驻村以来,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张静的身影,她访遍村上的农户,把他们的具体情况记在心间。

一次来到一户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家了解到的情况,让张静心急如焚,“他家养的1000多只鸡,因为缺销路,全部卖不出去。”

拎了两只这户贫困户的鸡,张静隔天就回到县城里,提着鸡来到城里的餐馆,一家一家去上门推销。同时,通过联系朋友、同事帮忙,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总算帮着这户贫困户卖出了近900只鸡、1000多个鸡蛋。

还有一次,为了帮一户贫困户卖“小米辣”辣椒,她淋着夏天的瓢泼大雨,喊了一辆三轮车,自己拉着三百多斤的辣椒到农贸市场叫卖,才让其的辣椒烂不致烂在田里。

张静的丈夫有慢性哮喘病,70多岁高龄的母亲也有高血压、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曾当过医院护士长的张静从来舍不得用自己的医保卡为家人买药,“村民们都相信我,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我,我的卡,要用来给贫困的村民买药。”

“我跟大家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我把他们都当亲人一样来对待!”张静常这样说,她也是这样做的,她用身体力行成了当地村民的“贴心人”。

新闻推荐

齐兵:舍小家为大家 坚守战“疫”主战场

44岁的齐兵,现任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传染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30天没有回过家,坚守战“疫”主战场。他荣获宜宾市2020...

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