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引领 突破蚕桑业发展瓶颈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6-13 06:04 大字

何 建梅(左)向珙县智溢茧丝绸有限公司颁发获奖证书。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人物名片

何建梅,中国蚕学会理事、四川省蚕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蚕业协会常务理事、宜宾市第九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专家、宜宾市科技特派团团长,曾获四川省农业系统先进个人、宜宾英才首批“兴农头雁”、四川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宜宾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宜宾市民生工程目标绩效考核先进个人等称号。

近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结果揭晓,四川省9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宜宾市农业农村局蚕业管理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何建梅就是其中之一。

“我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能获得这项荣誉,离不开背后整个团队的支持,最应该感谢的是省、市领导和专家,以及宜宾整个蚕桑行业的工作者。”何建梅说。

直面危机苦学深造爱岗敬业

何建梅1995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她职业生涯的大半时间,都献给了蚕。

大学毕业后,23岁的她到宜宾农校(现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一名教师,传授蚕学理论知识。

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非常紧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茧丝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茧丝绸出口受到冲击较大,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面积挖桑毁桑的情况,何建梅所教课程的生源越来越少了。

深深的危机感,让她下定决心苦学深造。1999-2002年,她在职期间攻读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园林专业,毕业后在职业技术学校兼而教授园林专业。

2006年,何建梅考到宜宾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现宜宾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从一名刷瓶子的工人干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种子检验员,最后成为该中心副主任。“我时刻告诉自己,要把单位当做自己家一样,不要计较能得到什么,而要多问问自己付出了什么。”何建梅说。

“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何建梅的职业生涯涉足不同领域,但她都做得有声有色。

重返蚕业勇于尝试创造辉煌

2012年起,何建梅被调到宜宾市蚕业管理站任站长,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并主持一系列科研项目,突破蚕桑业发展的瓶颈。

此时蚕桑行业复苏态势明显。她掌握了系统的蚕学理论知识,又在基层积累了扎实的工作经验,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何建梅的带领下,宜宾蚕业勇于尝试,敢于争先,经过持续攻关,在蚕桑行业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她主持制定了蚕桑技术系列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宜宾市优质桑蚕茧生产9个技术规程》,包括优质丰产桑园栽培管理、大蚕新型省力化饲育、桑蚕鲜茧收购定级等9个部分,贯通从桑园建立到干茧生产整个蚕桑产业流程,被广泛用于指导西南蚕业生产。

她还研发出“一种用于小蚕共育的简易收蚁方法”。以称量分区、黑暗保护、隔日收蚁为主要技术核心,实现单人、单次收蚁,分区均匀、不伤蚁体、省时省工。该技术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宜宾市珙县、高县、兴文县等主产县区推广,效果良好。

宜宾石漠化情况较为严重,生态脆弱,老百姓缺乏致富增收主导产业,贫困发生率较高。她主持完成了项目《石漠化地区绿色高效蚕桑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推广》,获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她的带领下,宜宾组织了多层次技术培训,构建了“经营主体+共育户+蚕农”的技术服务新网络,市县部门搭平台、引技术,畅通成果转化的绿色通道;乡镇服务站通过“六统一”,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和各种配套服务;合作社、共育户重点为蚕农提供良种良法、病虫防控、物资供应等方面技术服务。利用专家专题技术讲座、生产现场会等,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蚕农等。

目前,宜宾积极向省内外推广“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产业扶贫模式、“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组织+共育户+蚕农”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茧站+共育户+蚕农”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其中就有着何建梅的一份功劳。

新闻推荐

芙蓉公司“6·17”地震灾后重建办公室关于及时开展D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的公告

目前珙县“6·17”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已接近尾声,但仍有少部分D级危房所有权人仍未及时与芙蓉公司各社区取得联系和开展灾后...

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