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潮中的祖父与祖母巴金大哥与大嫂的往事

华西都市报 2019-12-05 03:03 大字

李镛与长孙李尧枚。

晚年张和卿。

张和卿所做的绣片。青年时代的李尧枚和张和卿。|编者按|

历史和文化,归根到底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事构成的。倘若要正确、准确地理解一个人物,必须先要从他的家庭史、他的家族史开始。理解巴金,理解巴金的家族亦是如此。本文作者李斧,是巴金侄孙,李致之子,现为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工程学终身教授。长期致力于家族史的发掘和整理,足迹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地。本文所写的祖父即为巴金大哥李尧枚,祖母即为巴金大嫂张和卿。

□李斧 文/图

我的祖母是云南昆明人,闺名张兰生(婚后改为李张和卿),小名玉,有一兄一姊,生于光绪年间,历经宣统、民国和新中国。她的祖父叫张涛,字海槎,同治庚午云南举人,光绪五年署四川珙县知县,六年权四川宁远府厘务,七年受四川总督丁宝桢命从盐茶道唐炯改革盐务,曾经说动云南大实业家王炽拿出白银十万两,帮助整合四川盐务(这段故事在电视剧《钱王》中有所反映),后来长期出任南川知县,在其任上对文化经济建设都颇有建树,并有《勉行纪略》等多种著述,尤其是他主持编修《南川公业图说》,开创中国地方志的一个新风格;父亲叫张景仓,字小槎,是光绪丁酉年云南举人,光绪末宣统初年任昭化、中江、清溪(汉源)知县,著有《鹃啼血稿》等多种诗文;母亲娘家姓黄,在仅存的一张照片上,她显得很有风度。

祖母懂诗词书画

还学过一些英文

从祖母的个性来看,张景仓的家教是非常开明的,祖母幼年不仅学习诗词书画,而且还学过一些英文。甚至张大老爷坐轿外出巡视时,她还女扮男装骑马侍巡。不禁让人想起古装影片里的戏剧性场面。这显然不是旧时那“无才便是德”的女子教育。我曾经听祖母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张家曾经来过一个非常洋化的客人,进门就用英文说要Pipe,还是闺中少女的玉儿闻声就把当年云南流行的水烟袋递了过去,致使这位假洋客人大惊失色。祖母不仅性格豪爽,而且感情细腻,尤其是有一颗爱人之心。

李家曾经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旧时成都不仅有“南吴北李”之说形容财富,还有“西徐东李”之说形容宅院。著名的“五老七贤”之一教育家林思进(山腴)曾有诗为证:“西徐东李两名园,珠市长街即雍门。”作为北门首富,位于东珠市街和正通顺街之间的李氏公馆当然是深宅大院。

旧时封建礼教,少男少女不能随便往来,能接触到的都只是堂兄弟表姐妹。所以祖父李尧枚少年时代曾经与一位表妹有过青梅竹马式的感情,但是那位表妹的母亲,也就是祖父的姑妈,不赞成亲上加亲。在家庭包办婚姻的时代,曾祖父就奉高祖父之命对外招亲了。祖父李尧枚少时英俊潇洒,不仅有才学,而且会办事。加上出身名门,前来提亲的人不少。那时候不仅要门当户对,而且还得八字相配。曾祖父曾任宣统年间的广元知县,与祖母的父亲“邻”相呼应(昭化今已并入广元)。加上八字也相配,祖母就与另一家毛氏姑娘一起,成了最后的两名候选闺秀了。

大概是为了不得罪门当户对的朋友,曾祖父还是奉高祖父之命主持拈阄,选中了祖母。那时候曾祖母去世不久,按旧礼子女不便结婚。但是高祖父急于四世同堂,曾祖父也不能反对。祖父就只好奉命成婚,低调迎亲。在大家族里即使低调,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中请来戏班,庆祝三天。可能是由于与家中某位隔房兄长重名,祖母的名字就被改为和卿了。

祖父帮助弟妹们

组织成立﹃驱驰学会﹄

祖父李尧枚本来是迫于家庭压力,感情失意。但是祖母既是知书达理的才女,又是充满爱心的妻子,不久就赢得了祖父深深的爱。家里的小叔子和小姑子们本来都因为喜欢那位表姐而对这门婚事愤愤不平,也逐渐喜欢起来这位新来的长嫂。很快祖父母的长子出生,实现了高祖父四世同堂的美梦,祖母这位新媳妇在大家族的地位大大上升。可是她仍然是一个乐于助人、广结善缘的“少奶奶”,也是祖父志同道合的温馨妻子。这里也有一些有趣的往事,就是他们两人对祖父的弟弟妹妹们的帮助。

五四新思潮逐渐传到四川,引起了青年人的觉悟。祖父率先买回新书报,与弟弟妹妹们如饥似渴般地学习。为了不错过任何新书报,祖父曾经放一两百块大洋在书局预订新书刊,并设法买齐了前五卷《新青年》。祖父开始是与比较大一点的弟妹们组成研究会,学习新思想,进而帮助三弟和四弟冲破旧家庭牢笼走出四川,后来又(在家境败落、非常困窘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资助四弟远赴法国学习。这之后祖父又帮助更幼小一点的弟妹们组织成立了一个“驱驰学会”。

祖父给祖母订阅《妇女》杂志,也给他们的大女儿订阅《小朋友》和《儿童世界》等杂志。最后祖父还一度创办“启明书店”,向社会传播新思想。如果说祖父对弟妹们的作用是启蒙,祖母的作用就是保护。逢年过节按旧礼要给祖宗牌位依次行礼,受新思想影响的四弟拒绝磕头,常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这就形成了僵局、无法收场,规矩森严的大家族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高祖父动怒了,大家都不敢吱声,怎么办呢?祖母就出面打圆场,找一点“四弟不舒服”等理由出来解释。刚刚为“四世同堂”做出了决定性贡献的少奶奶当然面子大,就连高祖父也只好借此下了台阶。这种事情还有不少,弟弟们“闯祸”,兄嫂出面收场。和卿不负其名,带来了和平。

祖父母对弟妹们的爱,使他们兄弟姊妹之间情同手足、相濡以沫。后来祖父去世,祖母与继曾祖母拖着一大帮孩子,生活无着落。在天津南开中学执教的三弟李尧林每个月都把自己的主要收入寄回成都,而自己却长期过着清贫艰苦的独身生活,抗战后转移到上海孤岛更是孤苦艰辛,以致最后死于病困;这以后四弟巴金(尧棠)又接着担起了大家庭的负担。四弟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灭亡》就是献给大哥的。

祖父不堪重负

以死做最后的抗争

祖母的一生是非常艰辛的:那个曾使大家族得到“四世同堂”辉煌的幼子不幸早夭,让她一度悲痛欲绝;因为高祖父去世其灵魂要避子虚乌有的“血光之灾”,祖母不得不到缺医少药的城外乡下去生第二个孩子;一生忍辱负重帮助他人的祖父,也终于不堪重负,以死向旧社会做出了最后的抗争。但是祖父的死却不能解脱祖母。面临五个年幼子女而又无助的祖母,呼天不应叫地不灵,也曾经想到死。但是是什么让祖母在绝境中坚持下来的呢?就是爱,是祖母对子女的爱、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爱,尽管生活对她曾经是那么的不公平。由于爱,她对人关心、对人宽容。祖母之所以在不幸的旧式包办婚姻里赢得了祖父至深的感情,也是因为他们两人有着共同的本性和共同的理念,也就是爱!

祖父与他的兄弟们都是受到他们母亲的影响,从小以爱待人、以诚待人。祖父曾经对四弟巴金(尧棠)说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虚伪的心情、无价的黄金,这两项都是我俩所不要的、不喜的(预放大洋百余元订新书刊,堪称貂裘换酒)……但是我俩对人类的爱是很坚的。”祖父一向以他人为重,他的十四弟尧椽说过“大哥心里没有自己,却总为他人着想。……大哥尽量帮助别人,自己陷多深也不顾”。

最明显的例子也就是他的死因。出身地主家庭的祖父受新思想影响,先参加实业,又曾自办书店,最后卖掉地产从事金融投资。投资初期小有成功,远亲近邻们都托他代为投资。投资总会有赢有输,盈利给他人,亏损摊在自己身上,托他投资的人也就多了起来。最后因病出现巨大亏损,又进一步因病而血本无归。投资就有风险,最终导致祖父之死。死后连街头小贩们都叹息好人短寿,可是其他委托投资人却都一下变成了债权人。

成都上演话剧《家》

白杨等演员采访过祖母

祖父这种待人方式和生活态度,没有祖母的认同是不可能的。他们共同信奉着“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博爱准则。即使在祖父死后,祖母拖儿带女生活无着落的最困难时候,祖母也坚持着这一信条。

值得一提的是祖父众多堂妹中有一位六妹,曾经也是祖父新思想研究会的成员,在祖父去世后,她竟说出了“人在人情在,人死人情两分开”的绝情之言,作为“家人”率先逼“债”,因此带动了更多的“外”人前来逼“债”。但是这老姑娘后来闭门生活十分不幸,祖母却时常去探望她关心她,终使她把祖母作为自己唯一能倾诉痛苦的人。以德报怨,正是祖母人格的写照。

祖母一生坎坷曲折,阅历十分丰富。但是她很少主动提起,往往是在我的反复提问和强烈要求下,她才说过一些。譬如,当年在成都上演话剧《家》,白杨等一批著名演员都来采访过她,以期体会从前的生活背景。祖母虽不善言辞,但热情好客。所以招待客人超过了接受采访。演员们可能没听到什么高论,但一定能体会到“瑞珏”的善良。不少社会名流都称呼她为“大嫂”,虽然她自己从来没提起这样的雅事,但她确实是一位以爱待人的好大嫂。

祖母不是一位大人物,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她自己也正是通过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传播着对人的爱。对于子女,她是身教多于言教;对于孙辈,她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我很少看见她不高兴,更从来没有见过她发脾气,也没听见她说他人是非长短。她对待困难的不屈,对于生活的达观,对于亲友的关爱,对于他人的包容,都是我无法企及的。她信奉的“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的准则,如果世人皆能奉行,岂不早就天下大同?

新闻推荐

珙县珙泉镇举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艺汇演

晚报讯近日,珙县珙泉镇鱼竹村(原鱼池村)文化广场一派热闹景象,珙泉镇“6.1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文艺演出活动在此举行。“6.17...

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