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实情出实招 为民服务解难题

宜宾日报 2019-12-28 00:50 大字

□本报记者 陈玉霞

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珙县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始终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紧密结合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工作实际,周密组织实施,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变化、新成效。

推动“需求清单”变“服务清单”

“婆婆,你们搬进来一段时间了感觉如何?还有什么问题及时告诉我们……” 近日,龙祥社区党委副书记宋志宏在入户走访中对居民曾庆生关切地问道。

曾庆生家住珙县巡场镇河西小区,地震中房屋受损较为严重,主墙多处出现裂缝。在灾后重建阶段,群众心中难免有许多困惑和不解,为此,龙祥社区以走访摸排、征求意见为基础,建立了群众问题困难台账,明确了社区干部进行解决。“在社区的积极协调下,房子加固了,住起更安心!”曾庆生高兴地说。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城市治理工作的基础,随着居民需求逐渐多元化,给街区发展、社区服务、民生提质提出了一连串新考题。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珙县巡场镇龙祥社区结合社区当前中心工作,着力做好灾后重建后续服务,通过开一场院坝会、列一张服务清单、来一场主题活动、开一个微课堂、办一批好实事的“五个一”活动,知民情聚民心、顺民意暖民心、送政策话党音、谈梦想说心声、排民忧解民难。

宋志宏介绍,在开展灾后重建等工作过程中,社区干部通过入户上门走访等方式收集民情信息,形成“需求清单”,根据“需求清单”充分发挥包联部门优势,解决群众的急难事情,对于部门不方便解决的问题,寻找相应社会组织,列出“服务组织清单”,再通过社会组织提供的专业服务,提出解决问题的“项目清单”,搭建起了社区和居民需求间的桥梁,实现了社区治理模式由“一对多”变“一对一”,社区服务品质由“普通”变“专业”。

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谢谢你们!专门到家里来帮我鉴定,这样真是方便多了!”近日,巡场镇新林村六组村民孙文翠感激地说。

67岁的孙文翠近两年因病引起了双下肢功能障碍,行动困难,加之子女长期在外,老人想要到县上评残办理残疾证也十分不便,当日,珙县残联组织县中医院专业医生上门为老人进行评残,并详细告知她评残后如何申领残疾证等事宜。

据悉,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聚焦残疾群众评残难、就业难、融合难等问题,残联不断增添工作措施、不断深化服务内容,不断扩展服务领域,切实解决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针对部分行动不便的特殊困难群体到县城评残办理残疾证困难,我们专门组织县中医院、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等评残专家开展上门评残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残疾人的负担。”珙县残联理事长周炜表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县残联共为101名残疾人提供了上门残疾鉴定服务,为其完善了残疾证办理相关资料。除此以外,针对部分贫困残疾人缺知识、缺技能、缺资金,就业难、创业难、发展生产难,县残联还组织开展贫困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促进残疾人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拓宽致富渠道。

“部分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局限难以走出家门,融入社会难。为此我们还专门举办盲人融合训练培训班,帮助盲人实现‘参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炜说。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13名矿工兄弟 绝望与希望交织后的“重生”

△雷绍兵的家属前来探望。△张科夫妻子李秀琼在ICU病房见到了丈夫。△雷绍兵画当时的示意图讲解。□本报记者罗友莉陈根...

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