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长宁 快速有效提供医疗救助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应急救援队继续开展抗震救灾

川江都市报 2019-06-22 01:01 大字

医护人员为患者悉心诊疗

◎ 汪帆 尹崇光/文 贾云鹏/图

19日清晨,时间不到6点,天灰蒙蒙的,与头一天的大太阳高温天气不同,宜宾市长宁县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安置点在夜间经历了一轮降温,天空下起了小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早就已经预见天气变化会给受灾群众带来影响,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给受灾群众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多少还是有一些的,尤其是小朋友,出现感冒症状的比较多,救援队预见此类问题,已经备足了应对流行感冒、腹泻等常见疾病的治疗药品,满足大家的需要。”队员们表示。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近40名群众前来医疗救援站需求帮助,他们多数都是因为感冒而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部分受灾群众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外,还出现了轻微的灾后应激反应。“重大自然灾害后,受灾群众在精神和心理上都非常需要来自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我们第一批救援队员中就有临床心理专家,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快速地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前来寻求帮助的患者中,有一位老太太情况比较严重,她平静呼吸时都感觉呼吸困难,嘴唇颜色青紫,救援队员立即为她做了详细检查,发现血压很高,同时伴有双下肢水肿,询问既往病史中还有心衰史。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队员们马上行动起来,一边将老人扶上救护车进行密切观察,一边派出队员寻找老人家属,不到20分钟,老人已经在救援队员的陪同下,由救护车送往珙县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您是哪里不舒服?”“头晕吗,还有哪些症状?”“您坐下来,我们先帮您清理创口再上药!”……不大的医疗救助站里,每位救援队员都忙得脚不沾地,大家快速、有效地为群众们提供专业的医疗救助,不管是大太阳的高温天气还是下着雨的高湿度天气,救援队员们紧绷的神经从来没有松懈过。

救援前期,安置点内环境比较简陋,队员们将药品箱垒起来,搭上担架,做成了简单的“就诊台”;没有桌椅,队员们就地搭建帐篷,席地而坐,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截至19日12点,经过近34个小时的奋战,应急救援队已经为安置点搭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医疗救助流程,为300余名群众提供了医疗援助,协助转运伤情较重伤员5名。

“安置点内的医疗救援秩序和公共卫生秩序已经建立起来了,应急救援队接下来的工作直接转移到珙县当地医疗机构内,我们的专家成员将协助当地医护人员对危重症患者和因灾住院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应急救援队队长、应急扶贫办主任尹崇光介绍到。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已经连夜为珙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140余名患者评估了伤情,并协助转运了3名伤情较重的患者,并把援助范围扩大到珙县全县范围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对所有住院治疗伤员进行伤情评估,并对他们的治疗方案提出指导意见。”

救援队在完成前期急诊急救任务和接到负责指导珙县医院医疗救治的新指令后,又梯队递进,针对性派出骨科和神经外科专家到灾区进行医疗救治增援。

19日22:23,两位新增援专家——神经外科包长顺、骨外科葛建华连夜赶到珙县人民医院,立即投入工作,巡视住院病人,从外二科开始,逐个科室深入摸排,对伤员病情进行专业评估,并对病患救治方案提出指导意见,力求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除了医院派出的应急队员参与救援外,该院肝胆外科医生罗斌作为泸州市红十字会搜救队队医,也在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西南医大附属医院已派出3辆救护车,16名医护专业救援团队及工作人员,在省卫健委指令的珙县开展宜宾长宁地震灾后医疗救援救助工作。截至发稿前,专家团队摸排查房工作已经结束,4名救援队员留守灾区继续协助开展救助工作,12名队员已完成任务陆续返回医院。

新闻推荐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为300余名群众提供医疗援助

本报讯(记者刘墨)昨(19)日,记者与在宜宾珙县进行救援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应急救援队联系后获悉,截至昨日12时,经过近34个小时...

珙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