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需要扶植爱心

宜宾晚报 2019-04-10 11:13 大字

脱贫攻坚,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这是党和国家的惠民之策、大爱之举,无数扶贫干部为之奋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青春、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爱之篇。

电影《最后一公里》里的李双洪正是这样的一位扶贫干部,他把爱的种子深深根植进宜宾珙县珙桐村的山山水水,让她在那片土壤生根、发芽、开花,不仅让那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更是让他们圣洁了心灵,像他一样开出了爱之花。他的扶贫故事告诉我们扶贫需要植爱心。

《最后一公里》有几个镜头是影响深刻,感人至深的。

第一个场景是村民们拿着欠条围着晓彤姑姑不断地叫喊逼债的场景。晓彤姑姑作为珙桐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她和丈夫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家乡,想凭借智慧、知识带领家乡的人们脱贫致富。但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遭遇事故,脱贫致富的梦想不得不戛然而止。很多村民看到致富无望纷纷前来逼债。他们全然忘记了晓彤姑姑为了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也痛失丈夫和孩子,全然忘记了晓彤姑姑之所以回乡是为了施恩于全村人。也许是他们失去亲人之痛,也许是他们损失钱财之痛,于是他们把痛化成了恨,一起抛向了同样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周晓彤,致使她精神受到了刺激而失常。

真的,看到这里是很痛心的。晓彤姑姑是无私的、带着爱来的,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摧毁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却是她要帮助的人,她爱的人。难道这一切怪村民吗?也不是。由于长期以来知识的缺乏,思想的封闭和狭隘,养成了村民们有利益就往上冲,没有利益就骂娘的习惯,他们心灵的深处缺失了大爱。

第二个场景是李双洪在项目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问题时,受到他帮助过已经过上富裕生活的村民非但没有帮助他,反而聚众催债。晚上,他一个人跑到山上,面对着蒙蒙夜色、茫茫大山,大声、无助、失望地呐喊。当村民看不到一点脱贫致富的希望,纷纷外出打工的时候,大学毕业的李双洪却留了下来,一是为了照顾把他带大的七公;二是临危受命当了村支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李双洪是有情有义的,是有责任担当的。他的爱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个人的小家,而是为整个村村民的幸福。

按理说,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开始走上脱贫致富的村民应该支持理解他,但还是遇到了聚众催债的场景。他的大爱也像晓彤姑姑一样遭遇了狭隘,自私的阻碍。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两次逼债的场景却何其相似。

明明都是为了帮助村民,但村民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碍,即使他们已经开始富裕,似乎还是不知道感恩。扶贫究竟应该怎样做才好?这正是李双洪迷茫、委屈的地方。

第三个场景是李双洪用自己的钱来为晓彤姑姑还债,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所有的村民当着全村人的面纷纷把手中的欠条撕掉了,没有一个人来领钱。

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村民之所以有两次逼债的举动,那是他们穷怕了,于是想方设法地想要保住自己的一丁点儿财产,自私、狭隘的思想就慢慢地滋生,蒙蔽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也不想去看别人对自己爱的付出。可这次,李双洪不仅带领全村人开始走上富裕,而且无私地用自己的钱来为晓彤姑姑还债。对比之下,相形见绌。村民看到了自己的自私、狭隘。他们沉睡的善和爱被唤醒。这次的举动是李双洪用爱融化村民们的自私、狭隘产生的结果。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这一刻,村民们懂得了感恩。他们的心善了,他们的情纯了,滋养出了“恩情”的圣洁之花,他们懂得了当年的周晓彤是带着爱来帮助他们的,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这种恩是在的。

有人说扶贫就是要扶物资,还有人说扶贫就是要扶扶贫之计,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但最关键、最灵魂的东西是要扶植爱心,把老百姓心中那种因长期封闭而形成的自私、狭隘、贪婪的思想融化,让他们大气起来,博爱起来。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想想如果我们扶贫的地方,老百姓都心中博爱起来,懂得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懂得关心别人,懂得感恩,那扶贫还是难事吗?俗话说,众心齐,泰山移。大家心往脱贫想,劲往脱贫使,富裕幸福的生活还会远吗?

李双洪成功地带领珙桐村的老百姓从物质、思想、心灵脱贫致富,用爱融化了自私、狭隘,把自己的爱根植进了村民的心,让老百姓由被动脱贫转变到了主动脱贫,由自私脱贫转变到了大爱脱贫。

《最后一公里》告诉我们,脱贫攻坚要打通的,不仅是山里通向山外的那最后一公里路,也不仅是乡村由贫穷落后通向富裕美丽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村民由自私、狭隘通向感恩、博爱的最后一公里。

新闻推荐

父亲去世后 他成了孤儿 15岁少年:苦难击不垮我! 将被纳入孤儿保障体系,社会各界为其捐款6万余元

沈光唐的奖状贴了半面墙沈寿勇去世后,社会各界看望慰问沈光唐(左五)“感谢各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爱心人士你们的支持...

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