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书看戏 为创作打下基础

宜宾晚报 2018-07-12 13:14 大字

在20世纪40年代,他以家乡宜宾的生活为背景,以“保路同志会总会长罗先青”为原型而创作的大型话剧、电影剧本《草莽英雄》(以下简称《草》),就是他一生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寻觅到翰老创作《草》的情结……

1902年,阳翰笙(原名欧阳本义)生于高县罗场镇。他父亲欧阳静波经营丝茶生意,家境小康。阳翰笙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受全家人喜爱。他的母亲周淑贞,知书达理,贤淑善良,母亲更爱这个长子,对他教益甚多,影响很大。

周淑贞读过三年私塾,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在阳翰笙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把小说中那些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揭竿而起,聚义结盟的故事,经常讲给他听。特别是母亲常常向他讲述亲眼看见太平天国起义军,路过高县罗场时的悲壮情景和传奇故事,深深地吸引着童年时代的他,在他稚嫩的心田上,就播下了拯救民众的种子。

罗场是个大镇,那时就有4000余人。高县罗场是个川剧氛围极其浓郁的地方,各种川剧组织活动尤为活跃,当地的人们可以说对川剧情有独钟,玩友痴迷盛行。因此,逢年过节时,大户人家就必请戏班子到罗场唱戏,这成为当地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活动。他在青少年时期受到了这样人文环境的熏陶,并在母亲的感染之中,自然而然就成了一个喜爱看戏的“戏迷”。

阳翰笙的母亲喜欢看川剧,这对他的影响更大。阳翰笙就经常跟着母亲一起看戏。他看不懂的戏,母亲就耐心地给他讲解戏里的人物和故事。往往有些戏目,他就反复地看了几场、甚至上十场,戏中有些台词他都能背了,表演的动作也学了不少。

稍大一些时,阳翰笙书读多了,母亲给他讲的故事多了,他对事物的认识也深入一些了。凡是母亲读过的书,看过的戏都讲给他听,讲的民间故事还带有一些文学色彩,这就是小时候生活给他上的启蒙课,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寻找的人生道路都不无关系。

阳翰笙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欣赏川剧虽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但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了自我的审美意识。他在童年时代所受川剧艺术的熏陶,让他感受到川剧的独特魅力,得到戏剧的良好启蒙。

15岁的阳翰笙从高县小学毕业,随即考入宜宾的叙府联合中学。当时,宜宾比较繁华,城里街头巷尾不仅盛行打锣鼓,而且到处的茶园都有川剧表演,本地和外地来的川剧班社的演出很多,随处可见,他就兴趣十足地、经常找机会前往观看演出,这无疑让他更进一步地受到了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

1920年,阳翰笙从宜宾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先后在北京、上海求学,并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奋斗在革命的道路上义无反顾……

阳翰笙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那《水浒》似的故乡,高县的罗场街上,人们对川剧怀有特殊的兴趣爱好,从小耳濡目染,深深地影响着我,为我的小说、戏剧、电影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阳翰笙(1902—1993),宜宾高县人,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笔名华汉等,是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

新闻推荐

亮身份 农村党员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高县开展农村党员“四色足迹”工作法试点

——高县开展农村党员“四色足迹”工作法试点

高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