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应急实战,检验出了什么?
远处竹林密布的山峦,飘起阵阵薄雾,将村落笼罩在静谧之中。孩子在房前屋后玩耍着,7月中旬的长宁县双河镇秩序井然。,一次应急实战,检验出了什么?。
地震过去一个多月了,这里的一切又归于平静,而省应急管理厅的工作还在继续。这次地震救援是省应急管理厅首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结束后,该厅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厅领导、处长等分期分批前往地震灾区调研灾区群众安置、次生灾害防治、救灾物资保障等工作;与此同时,厅里各相关处室也在对此次应急响应作“复盘”,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地震应急救援机制。
“省应急管理厅成立以来,我们边组建边应急、边探索边实践,从实战化专业化出发,搭好框架理顺机制,长宁地震救援就是对我们整个应急响应机制的实战检验。”省应急管理厅厅长段毅君说。□本报记者 任鸿
速度的检验
信息传达和应急状态能否“无缝对接”,
决定着救援能否跑赢时间
7月22日,强降雨袭来,多地发布暴雨预警,四川启动今年第二次Ⅳ级防汛应急响应。省应急管理厅实行了双主班、双副班值班工作制,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大厅内,视频调度随时响应。
“我们与发布暴雨预警的市州都一一进行了视频连线,第一时间搜集水情、灾情,做好应急救援准备。”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侯建明介绍,从长宁地震应急救援到备战主汛期,这样的场景时常在省应急管理厅指挥大厅上演,为的就是随时保持信息的互联互通,随时准备“应战”。
侯建明告诉记者,经历了“6·17”长宁6.0级地震那次二级应急响应,大家越发认识到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视频调度、视频会商在地震发生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侯建明介绍,地震发生时,省应急管理厅第一时间通过指挥大厅屏幕与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森林消防总队、省地震局、宜宾市及长宁县应急管理局等单位进行了视频连线,对地震相关信息、受灾情况、灾区的救援需求、救援力量分布等信息作出研判。视频连线让各方可及时进行对话、会商,让信息“无缝对接”传达到需求方,保证了指挥调度的高效。
省应急管理厅地震与地灾救援处处长曾凡伟有着同样的看法。“指挥调度的基础是一手信息,可以说,信息传达的速度决定着救援是否能跑赢时间。”曾凡伟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后,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窗期”,为解决这一问题,省应急管理厅与省地震局联合制定了协同工作方案,实现了信息的“无缝对接”。“此次地震后的1分钟、30分钟等不同时段,我们的手机上都接到了地震局及时推送的信息。”曾凡伟说。
无缝对接的不仅是信息,还有应急状态。
据介绍,地震后一分钟左右,段毅君就已从办公室赶到了厅应急指挥中心大厅,开始了指挥调度工作。原来,为了随时能投入“实战”,省应急管理厅成立之时就确立了厅级、处级领导带头值班制度。地震后30分钟内,各相关负责人也根据《灾害事故应急响应联动工作手册(试行)》自发响应,迅速赶到指挥大厅。
在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调拨方面,省应急管理厅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工作上也实现了“无缝对接”。
“首批5000顶救灾帐篷、1万张折叠床、2万床棉被,通过一个电话就完成了紧急调拨,一点没耽误。”据省应急管理厅救灾和物资保障处处长彭凯介绍,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现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仓储,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下达动用令,为理顺协作机制,两部门共同建立了应急物资调拨规程,紧急情况下,应急管理厅可电话通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这为此次救灾物资的迅速调拨配送打下了基础。”
救援的同时,对次生灾害的防范同步展开。曾凡伟介绍:“地震发生当晚,省应急管理厅第一时间请了省地震局、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相关专家到应急管理厅指挥大厅,对次生灾害情况展开研判,省安科院等技术支撑部门也通过专业技术提供了受威胁矿山、危化企业分布图,排险工作随即顺利展开。”
准度的检验
能否提升物资和救援力量调度的精准性,
决定了灾区救援、安置是否有序
快速响应的同时,如何能保证指挥的高质效?回过头来,省应急管理厅救援协调与预案管理处处长章兴海总结认为,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的支撑以及日常工作中的积累都很重要。
章兴海回忆,地震后他和同事陆续对消防和森林消防两支主力军和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等突击力量,安全生产、医疗等专业力量,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部分社会力量的出动情况等进行指挥协调,6小时内共出动各类救援队伍计5072人,并初步完成进村入户拉网式搜救任务。“我立马向宜宾市在震中的负责同志提出,凡宜宾市外围救援力量,暂时不要进入并到指定地点集结待命,确保了灾区救援的有序。”章兴海说,“这些都是前几次灾难救援中总结的经验,救援力量不能盲目调往灾区,否则可能影响救援秩序。”
救援力量不求多,但求效。章兴海认为,长宁地震救援中,值得总结的是政企联动救援机制。
当时,长宁县中医医院收治的一名男性伤员因伤情严重需要转院,按照此前建立的政企联动救援机制,省应急管理厅与省卫健部门工作人员一道,动用金汇通航公司1架内设小型ICU的医疗救护直升机,紧急将这名伤员空中转运至省人民医院,保住了伤员的生命。
“能及时调运这辆内设‘ICU’的救护直升机,源于平日工作的积累。”章兴海介绍,省应急管理厅成立以来,在救援力量方面已建立起政企、军地的联动机制。今年5月18日举行的全省抗震救灾综合演练中,这架“空中ICU”也首次参与演练,很快,演练内容在实战中派上用场。
调拨救灾物资如何够用又不浪费?彭凯介绍,首先是借助信息技术——首批调拨物资的数量是依据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的灾损数据确定的。其次,也需要一些经验,比如根据灾情数据的综合分析研判,确定调拨多少救灾物资才是较为适宜的;再比如,考虑到此次地震后4级以上的余震较多,省应急管理厅决定再调拨1万床救灾棉被作为储备。在综合统计分析本次中央、省级救灾物资的使用情况时,彭凯说,此次灾害应对,救灾物资保障工作总体及时、适当,受灾群众安置工作总体有序、高效。
短板的检视
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仍不健全,有的规定过于复杂、理想化
应急救援工作还可以更高效吗?此次实战是一面“反光镜”——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看到了需要改进的短板。
在彭凯看来,灾情数据的统计报送工作还可以更快更准。“现在,灾情管理依托的是国家自然灾害报灾系统,硬件很方便,但存在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仍不健全、基层力量薄弱或脱节、业务水平还不高等情况,我们将开展专题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彭凯说。
透过实战,曾凡伟发现,今年3月制发的《应急管理厅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手册(暂行)》中有的规定过于复杂、理想化。
“根据该《手册》,厅二级应急响应需设9个工作组,但实际上,没那么多人手,也并不必要。必要的是像此次抗震一样,在前方和市县建立联合工作组。接下来,我们将对联合工作组做一些模块化的设计,让这次的经验可以直接‘复制粘贴’。”曾凡伟说。
曾凡伟同时指出,此次地震反映出,仍有不少群众防灾减灾知识技能欠缺。省应急管理厅将进一步推动省市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常态化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培训教育,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一场实战下来,侯建明觉得,提升应急指挥平台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等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可视化的现场指挥系统有待加强。
“现在很多市县都没有现场视频图传,有的虽然有,但数量少、质量不高。这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块‘心病’。如果能有全覆盖的可视化现场指挥系统,就能最快把现场音视频画面传到指挥部,让指挥人员直观掌握灾情和救援情况,提高指挥的质效。”侯建明介绍,这项硬件建设将被纳入四川省应急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同时,省应急管理厅也正在谋划建设第二指挥大厅,以应对两个及以上的突发事件。
在软件能力方面,侯建明认为,对外,还需要和自然灾害各指挥部的成员单位做到完全互联互通,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对内,一是可以考虑设一些专门的应急响应分队,比如常备通讯保障分队、后勤保障分队等,以保障救援指挥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让应急指挥中心不只承担值班值守职能,而是实现实战化、专业化的指挥。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们也将不断提升应急能力建设,打有准备之战!”段毅君说。
打好“信息战”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陈四四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具备快速、准确的应急救援能力十分必要。而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一点,是加强信息的互联互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让应急救援实现快速、准确。
长宁地震救援是省应急管理厅首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仿佛是一块“试金石”,试出了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性。此次救援中,救援速度能够与时间赛跑,就是做到了信息“无缝衔接”传达到需求方,让后方对受灾情况能进行准确的研究和判断,保证了后方指挥的高效。救援力量能够调度有序,也是做到了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对救援物资、救援人员、专业人员等的合理安排。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长宁地震救援也试出了信息互联互通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短板。比如,很多市县没有现场视频图传,有的虽然有,但数量少、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可视化的现场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应急指挥平台信息化、智能化等硬件能力。
科学施救、有序有力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信息的互联互通是基础。由此,今后要进一步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打好“信息战”,让应急救援工作更高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玉霞)7月18日,来宜参加2019中国——意大利五粮液足球小子夏令营的意大利圣达—安杰洛足球俱乐部运动员、教练...
长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