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长宁罗赶碑林
长宁老翁镇罗赶碑林,光绪版《长宁县志》和1994年的《长宁县志》,都无载记。如果不是成贵高铁(老翁镇境内约有9公里)搬建,也许它还将埋在历史的深处。
一个秋意正浓的日子,我与几位喜欢古迹的朋友来到罗赶碑林。不来不知道,来了吓一跳,而且是一大跳!谁知道在一个完全农耕的川南丘陵之间,竟藏着从明崇祯到清光绪年间的一百多块碑。这些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功德碑(即修葺维护庙出份子的人名)、一类是记事碑(记载着罗赶庙会、漕会、灯会,以及此处建筑的沿革)。从现在恢复立于碑亭(由成贵高铁赔偿款新修)及后殿三边的近50块碑来看,最早一块为崇祯十年(1637年)所立。也就是说,此处的碑林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而在一块清嘉庆年间的碑上,明确写有,此处建筑自元开始。如果这可以相信的话,那么长宁罗赶碑林,自十三世纪后期就已经开始了它的筚路蓝缕。从元到今天,罗赶碑林已经有了八个世纪的历史!
对于考古、对于民间的庙会,我几乎是一白丁。不过从一些还清晰的碑文上看,长宁老翁罗赶庙(现为松林村五组),曾经是川贵两省举办灯会和漕会的地方。一碑额上刻有“大漕会”(类似的还有几块);一碑正文刻有“龙山柱老殿举点长灯碑记……以保万年国土之螽斯(“螽斯”即蝈蝈,自《诗经》起,蝈蝈转义为子孙繁衍的吉祥语)经老则绵延”;一碑的正文刻有“川贵二省军民人等,……竖立圣□碑记”等等。灯会也好,庙会也罢,都是民间祈富祈安祈子孙繁衍的民俗节庆活动。这容易理解。但碑上所载的“漕会”而且还是“大漕会”,就难理解了(至少我是这般看法的)。“漕”,中国古代一特殊术语,即用水道运送货物(主要是运送粮食)。“漕粮”,为水道运粮;“漕盐”,为水道运盐等,与此相关,有了政府专门管理这一运输的机构和官员。漕运都是官运,罗赶这个今天看起来非常偏僻的民间地方,并没有水道,怎么会举办省际之间的“大漕会”?如果这里曾举办的“大漕会”,与官方和水运没有关系的话,那是否可以理解为今天意义上的“酒会”?也就是民间筹资、或者喜庆的聚会,而且是大聚会!那么,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三乡四邻(岂止“三乡四邻”)举办酒会时的热闹与浩大!或者可以大胆地猜测,这里可能埋藏着自元到民国时期近800年间,长宁一段不为人知的文化史!
由于诸种原因,一些碑已经丢失、一些碑做了其他用场(如做了水缸、猪圈板、墙壁等)、一些碑字迹已经不能辩认,还有几十块碑堆放在杂草丛中,因搬建树立起来的碑,不过50块。长宁罗赶碑林还有许多发掘需要去做。譬如申报市级、省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乃至于“国保”(因为有好几块明代的碑,如果以后发现了元代碑的话,那就更加了不得了)。另据了解,一些石碑的重要建筑构件,也运回了宜宾市博物院进行妥善保护和研究。
新闻推荐
李庄歌舞演出精彩纷呈本报讯(记者陈根)昨(27)日,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暨首届宜宾国际民族风情旅游节惠民巡演在翠屏区镇...
长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