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楠之乡”雕楠 留住楠木文化根

四川农村日报 2018-05-22 06:15 大字

稿件来源:张立峰特约

杨文松在打磨家具零件。

杨文松正在雕刻家具。

□本报记者 张立峰 特约通讯员 宋成均

从卖猪饲料到给家具厂拉木材,从木匠学徒到木匠师傅,从家具小作坊到知名家具公司,长宁县的杨文松不仅把金丝楠木文化做出了名堂,还带着乡亲们跟着他学木匠技术,纷纷致了富。

5月16日,记者见到了杨文松。

废旧的木料香气扑鼻他改行做起木材生意

今年33岁的杨文松是长宁县硐底镇民元村4组人。初中毕业那年,他的父亲做生意亏了本,迫于家中的经济压力,杨文松放弃了高中学业,开始四处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16岁起,杨文松在镇上卖起了猪饲料。“乡和乡、村和村离得很远,我经常是骑着摩托车跑来跑去。但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和金丝楠木结了缘。”杨文松告诉记者,一次他将饲料送到老乡家里,在农户的猪圈旁,他发现了一堆老旧的木料,靠近一闻还有香气。“听农户说,这是他们从祖传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旧楠木,这立刻让我着了迷。”杨文松说。

长宁县是 “双楠之乡”(楠竹、楠木),县内有很多上等的金丝楠木,自古就被称为皇家御用林场。那时的杨文松想,为何不把家乡的金丝楠木发扬光大?于是,他开始关注起这个领域。

现在,杨文松的家里、仓库和门市中,堆放着大量的古代木质家具、木雕摆件甚至农耕器具。这些是他长期走乡串户买来的,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几年时间,杨文松淘到了不少楠木老料。在他看来,这些老料就是散落在民间的珍珠,折射出古代灿烂的历史印记,拥有着别样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杨文松爱金丝楠木爱得如痴如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长宁县附近一农户家房屋上有三块600多年历史的珍稀楠木,品相极佳。为了得到这三块金丝楠木,他花了近百万元替这户人家修建了两栋房子,最终换来这三块楠木。

2008年,通过朋友的介绍,杨文松开始将这些老料卖到北京、福建等地。为了手续合法,他特地办理了林木采伐许可证等证件,在北京做起了木材贸易生意。可是,杨文松并不满足于每天仅做一个拉货的,“看着别人加工自己家乡的楠木赚钱,特别是北京的加工厂老板对我说,空有楠木资源,却不懂得深加工,只能贱卖,是很不划算的。”在听到这些话后,杨文松毅然放弃了北京的作坊,回到长宁发掘楠木文化,发展楠木事业。

从学徒到师傅从门外汉到行家

说干就干,2012年7月,杨文松回到长宁县老家,在硐底镇七坝村建立了古典楠香家具厂,结合机器加工和手工加工制作起了金丝楠木家具。在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在长宁县城还开了一个金丝楠木展馆,向大家介绍金丝楠木。

6年来,从木匠学徒到木匠师傅,不懈的努力让杨文松成了金丝楠木行家。透过树皮,他就能洞悉木材的内部是什么纹理,品质如何。“这是水波纹,这是虎皮纹,这个是龙胆纹,楠木的树干和根部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纹理。”杨文松指着木料说,木材上的金丝纹路会在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立体图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除了观察和分辨能力,杨文松和他的匠师团队还能加工制作出各类金丝楠木家具。“他不是在厂房加工生产,就是四处奔走搜寻楠木文物。”杨文松的父亲杨廷华说,杨文松对楠木非常痴迷,几乎把家中所有钱财都花在了购买木料和楠木文物上。但作为家人,他们支持他的事业。

据杨文松介绍,令他最为自豪的是,是他制作的一个金丝楠木的首饰盒,被他的朋友送给了美国朋友。“美国朋友非常喜欢,表示要收藏一辈子,我听了很是高兴。”杨文松说。

目前,杨文松和他的木匠团队制作的金丝楠木家具,价格从千元到万元不等,最好的甚至卖到了百万元。七坝村和周边村的村民听说杨文松挣了大钱,纷纷前来学习技术,跟着他一起做家具。“我的楠木产业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是我最大的成就。”杨文松告诉记者,今年他还计划开办几个传统文化和木艺技术培训班,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吸纳村里剩余劳动力,增加村民就业,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每个区域的家具都有地方特色。”未来,杨文松还希望自己的木材加工厂不断地提高家具制作水平,做出具有川南风格的楠木家具,同时不断努力,在宜宾打造一个楠木文化博物馆,将他所收藏的楠木文物放入其中,弘扬楠木文化,将楠木文化的根留在宜宾。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省第九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夏季)今日启幕

本报讯(记者张立峰)5月14日,记者从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省第九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夏季)于5月16日至18日在长宁县举行。本届乡村...

长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