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成了子长县农民眼中的“香饽饽” 刘来沟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村”

阳光报 2018-03-16 15:42 大字

记者 孙子龙 文/图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记者来到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时,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座座温室大棚依坡而建,向阳背风,鳞次栉比。走进种植户李建锋的棚内,一股股芳扑鼻而来,只见一颗颗红彤彤的西红柿如一个个红灯笼喜气洋洋地挂在上面,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54岁的李建峰是刘来沟村的村民,也是一个有着十几年经验的大棚种植户。当天,他正在和妻子将成熟的西红柿摘下来准备装车拉到城里卖。“我现在有3个棚,种的全都是西红柿,除去棚膜、种子、农家肥、化肥等成本后,一年的纯收入就有七万多。”李建峰高兴地说:“今年农闲时要带妻子出去旅游,好好放松一下。”

刘来沟村是一个距子长县城十余公里的小山村,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村民除了外出打工和种点薄地,就是靠国家给的每年的退耕还林补偿款维持生计,难以脱贫的局面一直困扰着村民。后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以大棚蔬菜唱主角,专业合作社经营,主抓“一村一品”蔬菜种植,大棚蔬菜逐渐成为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共发展西红柿、豆角、西葫芦等大棚300个,种植面积达360多亩,每年仅靠大棚村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5600多元,刘来沟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村”。

与刘来沟村这样的传统大棚种植村不同的是,杨家园则镇的杨一村却是一个新兴的大棚产业村,当地的农民刚刚尝到了大棚种植带给他们的甜头。从2016年开始,杨家园则镇上就在该村的石太山村民小组规划建成了183亩的蔬菜大棚示范园,建设自然棚95座,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300万元以上。目前已建成大棚40座、拱棚5座,并全部投入使用。同时,还成立了子长县众康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走合作化经营的道路。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建大棚给咱补钱,种植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技术员也是随叫随到,真是贴心。”58岁的杨一村村民杨补柱感激地说道:“我共有1个大棚,种了西葫芦。西葫芦去年腊月就开始卖了,已经赚了九千多元。到露地菜上市之前,再卖个1.5万多元不成问题。再加上家里养的猪和种几亩地,我们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很是舒坦。”

随行的蔬菜开发中心副主任马永军告诉记者:“在推动大棚产业发展上,子长县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建棚积极性。政府对新建日光大棚每米补助400元,拱棚每米补助200元;凡是贫困户,还享受额外扶贫补助,大棚每米补助200元,拱棚每米补助100元,改造大棚每棚补助3000元。同时,蔬菜开发中心的技术人员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极大地提高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积极性。”

子长县玉家湾镇刘来沟村和杨家园则镇杨一村的变化是子长县发展大棚蔬菜的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子长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富民战略,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新技术、新品种集成运用,全力打造秀延河川蔬菜产业带。全县发展蔬菜面积达3.2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1.31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棚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

新闻推荐

子长县委统战部为村民提供家门口服务

2月2日,子长县委统战部携手当地医护人员、理发师和老师在包扶村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李家沟村开展了脱贫攻坚暖冬行动,为村民免费提供一些便民服务。史家畔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为村民们量血压、测血糖,发...

子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