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有互助资金 人有增收产业 子长县创新发展多种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子长县属于省级白于山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通过推广“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扶贫模式,强化产业扶贫,解决贫困户长期稳定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合作社里当股东年年可以拿分红
子长县史家畔马延林在甜滋滋专业合作社工作之前,一家6口的生计全靠丈夫一个人打工维持。去年在合作社工作以后,她每个月工资1800元,还能得到股金分红。这对于患有肢体残疾的她,无疑是雪中送炭。
“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贷款,入股我们的合作社,每年可以得到至少3600元的保底分红。”子长县史家畔甜滋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晓伟告诉记者。
去年11月,李晓伟与村里10户贫困户协商,每户入股1万元产业发展帮扶资金,合作社每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400元,实现贫困户“旱涝保收”。今年5月4日,第一茬猪出栏分红会上,每户贫困户收到了1100元红利。
目前,史家畔甜滋滋合作社发展规模已达到三年树龄的苹果园280亩,百头养猪场一座,走上了“养猪业和苹果业”循环发展的养栽模式。今年,李晓伟再次与贫困户协商,扩大贫困户的“入口”股,将贫困户享受产业扶持政策贷款的4万元贷出,入股合作社,年底获得不少于3600元的分红。这就解决了贫困户资金少、难以发展产业的“瓶颈”制约,又壮大了合作社或企业的“融资口袋”。
村有互助资金“贷”来致富好日子
子长县余家坪镇郝家川村53岁的贫困户郝延平,全家5口四代人,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四年前,他从村扶贫互助协会贷到5000元,买了葡萄苗、水泥桩、铁丝,村上还请来专家手把手教他技术。第二年,他家的葡萄就开始挂果,这几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不但脱了贫,还迈上了致富的路子。他感慨地说:“要是没有扶贫互助资金,我怎么可能有今天的好日子!”
从2009年起,子长县用省市县扶贫资金作基础,让有意愿的村民缴纳1000元,形成互助资金公积金,然后通过村民互保,以政府贴息贷款的方式发放到需要资金的农户手里,每户最高可以贷2万元。
目前,子长县已实现全县82个贫困村的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全覆盖,先后为包括贫困户在内的2900多户农户发放2600多万元生产性资金。
企业产销帮扶种地收入有保障
涧峪岔镇高台便民服务中心赵角村是子长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子,村民素有种植小米的传统。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小米销售始终是个问题,村民日子普遍不太好,全村500来户人家有77户都是贫困户。
去年,高台便民服务中心通过招商引进子长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赵角村建起了760亩的小杂粮种植基地,其中涉及贫困户30户。
“这些地还是村民在种,炬丰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有机肥,到了收获季节,公司按每公斤比市场价高5毛的价格从贫困户手里收购。”高台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冯建平说,“去年炬丰公司共收购小米14万斤,其中8万斤已经以礼盒形式销往了重庆、西安等地,依靠种地脱贫完全没有问题。”
今年高台便民服务中心又整合以黄米山为中心的13个行政村8600亩种植基地,动员2568户802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563户1425人,集中发展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炬丰公司与该中心317户有劳动能力的在家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户均亩产回收价高出市场价50元左右,贫困户高出75元左右。此外,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运作,还相继成立了富民、好婆姨等9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产、供、销于一体的小杂粮生产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子长县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55个,吸纳带动了近2000余户贫困户务工就业,有效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新闻推荐
环境美了 民风新了 群众富了 ——子长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侧记
●新寨河村村民马生军带着孙子在广场上玩耍●郝家川村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们在打牌娱乐●新寨河村生态文化广场一角●全民共建绿色家园通讯员李晓军王东东近年来,子长县以“文明村镇...
子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