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尔维亚到中国陕西 欧足联A级教练德拉甘的志丹执教故事

延安日报 2020-06-24 06:42 大字

陕西日报记者 张江舟

“传球,跑下个点,接球射门……”

志丹县,5月28日7时。在县城的主街上,几辆车正等着红灯转绿,三三两两的人提着刚买的早点往家走去,这个小县城似乎还没有从14摄氏度的气温中苏醒过来。与街道上的冷清不同,志丹县城关小学的运动场上已经站着40来个练足球的孩子。一个外国人站在他们中间示范跑位,从他嘴里时不时蹦出几个中文词。他是来自塞尔维亚的足球教练德拉甘·米拉德诺维奇。

今年是德拉甘来志丹执教校园足球的第3年。三年如一日,每天早上他都会提前来到足球场,仔细摆放足球战术练习需要的标识道具,然后耐心等待孩子们来参加晨训。

志丹县足协曾聘请过4位外籍足球教练员。德拉甘是其中唯一一位拥有欧足联A级证书的教练员。这张证书的含金量可不一般。拿着它,德拉甘就有资格在欧洲担任18岁以上青年足球队的主教练,执教顶级足球俱乐部的预备队,甚至是职业足球队的二线队伍。但他却来到了志丹这个相对落后、封闭的中国小城,担任孩子们的足球启蒙老师。

3年前,德拉甘没能完成上一任东家球队短期内出成绩的要求而被“下课”。3年前,志丹青少年足球凭借多年积累,在国内声名鹊起,渴望进一步提升的他们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寻找好教练。缘分就是这么巧。欧足联A级教练与地球另一端的志丹足球少年牵手了。

初到志丹,除了语言和饮食习惯,德拉甘几乎没有什么不适应。这座县城里的孩子们对足球的热爱,当地政府、足协、学校对足球发展的支持是德拉甘在来中国之前未曾想到的。

在志丹县,足球是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个班都会有男子、女子各一支足球队。各个班的足球主力们还会聚在一起组成年级队、校队。全县约30%的学生都接受过专业的足球训练,这是志丹县足协的工作人员掰着手指头认真算出的比例。

塞尔维亚的学校下午很早就会放学,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就是聚在一起踢足球。来中国前,德拉甘曾以为中国因为太过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在体育设施上的投入,导致中国踢球的孩子非常少。来了中国以后,他却不禁感叹这里的足球硬件设施条件比他的家乡好得太多。志丹县的学校足球场都修得又大又好,不像在德拉甘的家乡,孩子们大多只能在水泥空地、土场地上踢球。

中国的孩子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同年龄段的孩子相比,在足球天赋上并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很多中国孩子踢足球时的脚下动作比欧洲的同龄人要细腻得多。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在足球人才输出上遇到了瓶颈?3年来,德拉甘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思考。

“这应该是和社会大众普遍的观念有关。当你更重视文化课的时候,体育课自然就被排到了后面,再后面……”德拉甘说,“在塞尔维亚,父母们更希望孩子去外面多玩一会儿。”塞尔维亚全国人口数量还没有西安市多,但该国的足球普及率却是中国难以望其项背的。仅德拉甘曾经生活的小镇子上,就有3支职业足球队以及十几支业余足球队。足球运动在塞尔维亚的发展有多兴旺,可见一斑。

德拉甘的到来,给志丹县的足球少年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他制定训练计划很注重科学性,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训练难度与强度设置。有的家长和教练觉得个别孩子足球天赋不错,想给他们加练,却都被德拉甘拒绝了。“在欧洲,如果哪个教练敢给小球员增加体能训练量,他会直接被球队解雇,被欧足联吊销执照。”德拉甘说,“要让孩子们快乐地踢足球,享受足球,而不是让足球变成他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如今,德拉甘的合同就快到期了。他准备先回家一趟看望亲人。“我喜欢这里的足球氛围,也喜欢和中国的孩子们一起享受足球。踢球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谁又能不喜欢呢?”德拉甘说。

新闻推荐

郝凤珍:发展产业树信心 勤劳增收走富路

记者见到郝凤珍时,她正在自家的苹果园里忙着给果树修剪枝条,第一书记樊立瑞在旁指导她哪些枝条该剪,哪些该留。郝凤珍是志丹...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