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影视期待更多惊喜
?●电影《脚尖上的信天游》剧照
■本报记者 谢丹丹
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大力扶持本土作家、编剧,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其中包含了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推动了影视产业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具有延安特色的影视作品,延安市影视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日,由延安市青年作家、编剧张金平改编的大型卫国战争电视剧《河山》刚刚在北京卫视黄金频道播完,该剧在故事和制作品质上精雕细琢,是一部入眼、入心的作品,是对主旋律题材影视表达新路径的一次成功探索。延安影视的发展,离不开像张金平等一批对影视充满热爱和情怀的人士,正是他们的积极探索,让许多惊喜成为可能。
▼ 从探索中走来
张金平的影视创作最早是从电视短剧开始的。2005年,张金平从宝塔区妇幼保健院调到宝塔区文联开始潜心搞创作,他从网络上知道当时全国各大卫视陆续开播原创短剧栏目,急缺剧本,于是开始学习写短剧剧本。两年内,他的剧本被采用了100多个,包括被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原延安电视台)原创方言短剧栏目《黄土人家》采用。2007年,张金平又探索着写电视剧、电影剧本,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后,他的电影剧本《一路上有你》获得了“夏衍杯政府采购奖”。2009年,张金平偶遇上海编剧谈韦,与她合作了《兵团岁月》《无法伤悲》《爱你一生》等电视剧,走进了全国电视剧编剧的行列。
随着更多的剧本搬上荧屏,张金平渐渐意识到,作为陕西本土编剧,他需要把更多的视角投向自己所熟悉的这块土地。于是有了陕北题材的电影《脚尖上的信天游》,微电影《兰花花》《赶牲灵》。
被曹谷溪称为“延安影视文化符号”的《黄土人家》可谓是延安本土影视成长的摇篮。自2006年创办以来,《黄土人家》以“弘扬黄土文化,繁荣地方荧屏”为宗旨,播出了千余部方言剧。该栏目从编剧到演员,全部是延安本土影视爱好者,他们以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成为老百姓享受地域文化的精神之餐。但2012年以后,该栏目因为资金等问题,几经改版。直到2019年,《黄土人家》与时俱进,升级打造为微电影电视栏目,吸引了更多的影视爱好者参与。今年11月,他们拍摄的《我有五双眼》在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节上获奖。他们在延安影视文学的发展中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而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孙文芳也很早关注到影视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2011年,她策划制作了以安塞侯沟门村为原型的30集剪纸动画片《沿河湾》,在北京发布,对宣传延安古老的剪纸艺术起到一定的作用。2015年,她又把视线转移到投资低、见效快的微电影,策划监制了陕北系列微电影《兰花花》《赶牲灵》《东方红》《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由张金平和王克文担任编剧,并且获得了“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内十大优秀短片奖”“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优秀影片奖”等23项国际国内大奖,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
▼ 更多有情怀的人参与进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一批地方编剧和文化公司在延安开始成长起来。除了张金平,还有王克文、曹军民等。更有像曹谷溪这样的知名作家也加入其中,他们的内心有着一种情怀与责任。
今年5月,曹谷溪根据自己的同名报告文学改编成的《周恩来回延安》在院线上映,该影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短22小时的感人故事,填补了周恩来回延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空白,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为延安作家助力延安影视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5·23文化创意园区袁茂林先生,作为一名编剧,从上海退休后返回家乡延安,他想以电影的形式,重新审视解读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目前,他以保护黄河为主题的院线电影《誓不妥协》已经进入宣传期;他的反映延长石油护矿斗争的电影剧本《油魂》也已报批。
还有曹伯植等文化人士,他们一直在致力于延安影视的发展,并且通过这一艺术形式,让外界更多地了解延安。2015年,曹伯植与张金平联袂打造了电影《脚尖上的信天游》。这部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电影,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在央视六套反复播出,不仅把志丹县的少儿足球发展推到了全国公众的视野,而且促进了全市少儿足球事业的发展,影片还获得了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他还策划筹拍《书匠》《伞头》《戏母》三部分别反映延安说书、道情、秧歌等民间艺术的纪录片电影。今年,《书匠》已经拍摄完成,并进行了首播,等待公演;反映陕北人性格的电影《乾坤湾》也正在筹备拍摄中。
2016年,安塞电视台携当地青年编剧高立彦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拍摄了数字电影《斗·鼓》,并在央视六套播出,不仅使安塞腰鼓、民歌、剪纸、农民画等民俗文化资源得以展示,提升了安塞的文化影响力,还成功拉动了安塞民俗经济的发展。
▼值得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
“影视动漫的拉动链最长,成功的影视剧最大化地挖掘、宣传地方文化,能最有效带动地方经济、文化、旅游多方面全方位发展。”孙文芳说,陕北系列微电影,把陕北壮美的风光、动人的民歌、诱人的美食、绚烂的文化,通过荧屏传向国内外,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也为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微电影《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是在延长县黄河边一个边远闭塞贫困的小山村拍摄的,电影播出获奖后,该村渐渐为外界所知,并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黄河岸边最美村庄,成立了花椒合作社,注册了品牌,举办了“黄河儿女过大年活动”,还迎来了斯洛文尼亚广播电视台节日摄制组。今年12月12日,该村村委会主任王继明还将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2019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一部微电影与一个小山村的碰撞,为贫困村的发展带来机遇与巨变。
“影视是陕北文化传播的最好渠道。”70多岁的曹伯值感触颇深,这也是2013年他成立影视公司的初衷。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不亚于一个工厂,它可以推动一个地方多方位、全方面发展,值得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孙文芳说。
“虽然,目前延安的影视市场发育不良,相关的投资较少,从政策层面和市场层面铺开来都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相信,影视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可以为延安经济的发展做很多事情。”袁茂林说。
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大力扶持本土作家、编剧,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其中包含了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推动了影视产业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具有延安特色的影视作品。
延安是影视题材的富矿区,不仅有丰富的红色题材值得关注,还有悠久的人文历史、特色的黄土文化、珍贵的非遗传承和古迹遗址可挖掘。在全媒体时代,尤其随着5G时代的到来,延安影视的发展能否插上翅膀飞得更高更远,能否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作家、编剧、民间投资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新闻推荐
胡永心系志丹教育事业发展□记者陈雪文/图“上世纪末,校舍破烂不堪,只有县城里有幼儿园,小升初和中考的升学率占比都很小。...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