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的第一个国庆节

延安日报 2019-10-03 09:08 大字

本报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刘志勋

10月1日国庆节,对志丹县永宁镇贺老庄村的贫困户曹志宏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节日,这是他脱贫后过的第一个国庆节。

“感谢党和政府帮我发展了苹果产业,不仅给我物资支持,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让我这10亩果园成了全家人的‘钱袋子’。”曹志宏一边分拣着苹果箱子一边说着,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几年前,曹志宏因残致贫,加之不懂果园技术、没有信心,苹果园接近撂荒。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从开始的知识欠缺、经验不足,成为了如今的“果树专家”。

“今年10亩果园预计产果4.5万斤,其中80以上优质商品果近3万斤,预计收入可以超过8万元。”曹志宏高兴地说道。

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甜头让曹志宏如同吃了蜜一般,甜进了心扉,也让这位曾经以打零工勉强度日的陕北汉子,挺直了腰杆……

此刻,该县张渠便民服务中心前园子村的村民闫怀雄,正哼着山曲儿,同几位贫困户一起搬运昨晚采摘好的新鲜蘑菇和香菇。

2017年,闫怀雄种植香菇、蘑菇5棚,纯收入15万元,完美地打了一场翻身仗,从贫困户摇身一变当起了老板。

自己脱贫了,他又带动村上7户贫困户各承包了1棚香菇,由他进行托管,年底扣除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后,将收入返还给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大棚打工,挣工资、学技术,贫困户每年可增收9000多元。

“去年规模扩大到8棚,新增杏鲍菇、水晶葡萄等,到4月底已经收入12万元。贫困户来这里打工,不光能挣钱,更重要的是可以学技术,自己有了一技之长,就能当老板。”闫怀雄说。

为保证贫困户稳定增收,该县还给每户贫困户买了“助农宝”保险,截至目前,已经理赔26.3万元。这一保险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降到最低,让他们放心搞产业,一心忙增收。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国庆节,我们要好好庆祝一下。”闫怀雄高兴地说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们由衷地感谢党的好政策和乡村干部、帮扶干部们。”听到闫怀雄这么说,双河镇的村民薛生梅也高兴地说,没有扶贫搬迁就不会有她今天的好日子。这个国庆节意义非同一般,她要包饺子,邀请左右邻居来共同庆祝共和国的生日。

薛生梅是双河镇吴家湾村的建档立卡脱贫户,现年60岁的她肢体残疾,儿子蒋三杏为智力残疾。根据薛生梅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薛生梅尚有劳动能力,为生活方便且便于照顾儿子,该镇帮薛生梅享受到了双河镇移民搬迁政策。

离开了农村的薛生梅突然感到无所适从,开始为未来的生活发起了愁!“你放心,这个问题早就为你想过了,政府已经为你申请了一份环卫工人的工作,一个月1000块钱。”包村干部徐向鹏对薛生梅安慰道。

如今,除了农村养老保险和环卫工作收入以及一些政策补助,薛生梅家今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599.54元。

“除了这些,村里还将我家的4亩果园纳入村集体果园代管,统一经营管理,再过几年,果园的收入会比我现在的工资收入还高呢。”一想到美好的日子就在眼前,薛生梅就高兴得合不拢嘴。

闫怀雄、曹志宏和薛生梅在志丹县不是个例。近年来,志丹县将苹果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头号产业”,在实践中构建起“苹果+特色种养业”的“1+N”现代农业框架。依托丰富的林产等资源,重点发展养猪、肉驴、湖羊、黄芪、中蜂、食用菌等特色种养殖业,从产业发展的路径上因户因人择业培育,户户建起长短结合的产业项目,切实打牢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基础。

一颗颗苹果在黄土地上“长”出了新希望。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正用红彤彤的笑脸串起当地老百姓红火甜美的好日子。2018年,志丹县苹果产业面积突破了30万亩,109个村实现苹果产业100%全覆盖。

如今,通过脱贫攻坚,志丹县农民生活条件变好了,家庭收入增多了,人人心里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新闻推荐

25人(组)入选7-8月陕西好人榜

华商报延安讯(记者贺秋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的身体不要出什么问题,尽大力把老伴照顾好。只有老伴在,我们这个家才完整!”...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