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动”起来 农民“富”起来 志丹县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述评(下)

延安日报 2019-05-13 11:49 大字

马华权 曹东良 本报记者 王建平 李鹏 刘阳 孙世忠

2017年底,志丹县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初,推进得并不像理论分析上那么顺畅。

志丹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产改的副书记周志团向记者回忆了产改之初的情况。在改革中,对于清查核实集体资产、界定集体合作组织成员身份、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有偿退出权、继续权等,农民积极性很高,进展也比较顺利。但对于土地流转,农民开始并不是很积极。“传统上农民本身对土地看得很重,总觉得抓在自己手里放心,捎带种点土地就有现成的收益,加上现在石油不景气,城里活也不多,打工维持不下去回来还有个营生。”周志团说,“说到流转,农民怕‘业主’跑、怕失钱、怕失地;‘业主’怕农民难缠;基层政府怕无限兜底。”

针对农民、业主、基层政府的顾虑,志丹县在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做足了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据永宁镇人大主席白小康讲,他包片的崾子川村村民双龙,在陕果集团集中连片流转土地中有35亩土地,开始根本不同意流转,怕土地流转给陕果集团要不回来,又说土地延包到2028年就到期了,再远的事就不好说了。白小康就和村干部一起到他家中反复给他讲解关于土地确权和县上的流转政策。疑虑稍释的双龙勉强松口。没过两天,又反悔了,怕政府说的不兑现。干部们再次上门做工作,最后同意“5年后按三七分成”流转。没过两天他又后悔了,老是怕被骗,总是说再等等看。镇村干部一方面给他继续做工作,另一方面吸收他到陕果集团的果园打工,一天120元工钱现结,这才取得了他的信任,最终签订了正式的流转协议。“光双龙这一家从开始谈到签订协议,前后拉扯了有8个月。”白小康说。

在崾子川村,记者遇上了该村王家湾小组的组长王小平。王家湾村2017年决定向能人大户流转川台地50亩,用于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这50亩地分属30多户,一类地、二类地都有,平均一家才几分地,工作难度很大,直到今年1月才全部签完流转协议。

“一户一户做,自己带头,先做弟兄、户家的工作,再分头拉关系。说不通的只能先放下。”王小平告诉记者,“去年田园综合体部分项目开始运转,来的游客多,大家才有了信心,工作也慢慢好做起来。最后,在与流入方达成先付一年费用的前提下才全部签订了流转协议。”

“改革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必须要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志丹县委书记李建强说,“从志丹的实际情况看,不仅让农民取得了流转费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实现了农民就业的常态化。”

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让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到改革中,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这是志丹县委、县政府层面的考量。对于农民来说,“算账”永远是他做出选择的通用方式。义正镇稠树梁村杜家畔村民小组的范廷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54岁的范廷荣全家6口人,儿子在油队打工,媳妇在县城供娃娃念书,家里常年就他们老两口。范廷荣的“苦水”在全村是有名的。流转前,他和老伴儿每年光玉米要种30多亩,还不算洋芋、豆类等杂粮。2017年,陕果集团开始在村上流转土地,他把主要的26亩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范廷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前年种玉米打了三万两千斤,到去年初才卖完,落得2万块钱,还不包括人工,一年到头来,‘种不上、收不倒’,真把人累得不行。2017年秋把土地流转后,我一人给陕果集团打工,家里和外面的杂事还没耽搁,就这也收入1万多元,加上干了点其他活,总收入也有2万多块钱,人也轻松多了。”

“你把主要的地都流转给陕果集团,如果将来陕果集团出现问题,兑付不了该咋办?”记者问道。

“就算陕果集团真出了问题,那土地总还在我们村上,果树他也不可能挖走。我决定给陕果集团打几年工,好好学学技术和管理,一来工钱高,二来万一陕果集团走了,果园咱还可以自己搞。”范廷荣的回答中透着农民式的精明。

范廷荣只是稠树梁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中的一员,该合作社与陕果集团志丹分公司达成长远合作协议,合作社以土地、现金入股企业分红。经测算,每名入股社员,土地股人均可分红3万元,现金股人均可分红1.3万元。

目前,该县已动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吸纳1923户果农入股联营,带动农民5000多人就近务工,在全产业链条受益使果农收入实现倍增。更加振奋人心的是:截至去年年底,全县挂果面积达到了11万亩,产量达到了7.12万吨,产值达到了3.08亿元。进入挂果阶段的果农户均收入达到了1.7万元,果园面积最大的户达到了350亩,收入最高的户达到了110万元,“红苹果”成了志丹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当然,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了不愿意流转的农民。“我给人打工都打烦了,哪有自己种地自在?”旁边的村民赵文全说。

永宁镇苹果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培育走在全县前列。永宁镇原党委书记杨成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永宁果农的管理水平整体要高些,条件好的果农,一家管护20来亩完全不成问题。我们讲适度流转,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

杨成贵在乡镇基层主要领导岗位已经10来年了。他说;“科学的政策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天天和农民打交道,工作好不好开展,关键是要知道农民想什么,农民最担心什么。”

志丹县在推进产改过程中,针对农民的“三个担心”,在持续进行政策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注重从制度层面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土地确权是土地流转的先决条件。从2014年开始,全县以“确实地、赋真权、准登记、颁铁证”为目标,圆满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全县完成土地确权面积50.82万亩,发放经营权证2.58万户,发证率达99%。

2017年10月,志丹县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凡土地流转都要严格按《志丹县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志丹县农村产权交易流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流程》《农村土地流转流程》《农户直接流转流程》《志丹县农村产权交易规则(试行)》等规程操作。交易中心成立一年多时间,共受理土地流转经营权业务306宗,交易鉴证业务1035宗,涉及全县各镇办农户1035户,土地流转交易(耕地、四荒地)面积22684亩,流转期限20年以上,交易总额达5.4亿元,兑付土地流转奖励资金1032万元。

上至流转政策,下到操作规程,志丹县把土地流转严格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框架内,农民合法权益从制度层面、法律层面得到了有效保障。

“产改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不受益,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改革是不会成功的。”李建强说。

有了产业和产品,销路又成了农民的担忧之处。为了让果农吃下致富“定心丸”,过去两年,该县先后在北京、深圳、南京、辽宁盘锦等地举办了多场大型推介会,与北京首农集团、深圳市瑞智投资、广东开心农业等2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签订苹果购销协议达到6亿元。并加快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建设,在北京、银川和西安设立了直销窗口,出台了扶持苹果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起电商平台40余家,组建营销队伍36支,培养营销经纪人113名。同时,年内新建1条4.0智能选果线,新增2000吨冷气库,品牌专卖店或直销窗口2个,新建果品交易市场2个,举办、参加苹果推介会不少于10次,有效拓展苹果销售市场,提升志丹苹果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苹果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特色种养殖也让农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8年,全县种植小杂粮11.5万亩、黄芪2.3万亩、各类蔬菜3.16万亩……特色种植业总产值达到了3.52亿元;全年出栏猪1.8万头、出栏羊5.5万只、蜂蜜产量达到12.5万斤……养殖业总产值达到了1.4亿元。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志丹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总收入1857万元。土地流转大大加速了全县产业开发进程,使志丹农民增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新闻推荐

2019年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乙级联赛开幕 快让我在这绿茵场上 尽情撒欢

开幕式表演球员在比赛中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体育局承办,陕西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陕西省足球协会、志...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