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提供实践指导

榆林日报 2018-02-02 09:28 大字

刘国彬

党晶晶撰写的学术专著《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她攻读博士期间通过扎实的理论研究,深入陕北实地调查研究形成的学术成果。这部专著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从生态修复切入,对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本书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实践指导,为我国同类型区域或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借鉴。作者以新的研究视角,拓展了原有的研究范畴,不仅对相关理论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价值,而且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内在关系,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在书中指出,黄土丘陵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EES系统)的结合体,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经济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动力支持,社会进步为人类发展的组织力量和目标。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作为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对其进行探索不仅为剖析其动态演化过程及内在机理,寻求协调发展提供路径,而且对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本书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述,告诫人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在理论创新和研究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性与系统性上有新的突破: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从生态修复视角切入,将生态修复中的核心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外生变量,分析其对研究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并将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作为研究客体的重点,拓展以前仅对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研究范畴。同时作者科学提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路径,从而客观科学地评价EES系统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同时在实证分析中将自然科学的试验数据和GIS技术与社会科学的模型相结合,发挥了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优势。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对现有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协调发展评价方法进行评析,对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研究区的特征,提出基于DPSIR概念框架模型构建的EES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借助协调发展综合模型,运用在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之中,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系统层面,提出协调发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评价方法与模型。作者鉴于志丹县与榆林市均属于黄土丘陵区域,且具有相似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模式,以此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DPSIR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从县市不同的区域尺度,对生态修复过程中EES系统协调发展演变过程从静态、动态、时序和空间格局等多元视角进行分析,揭示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并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动态评价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对EES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是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成书的。书中借助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依据DPSIR(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概念框架,采用统计描述性方法、模糊隶属度协调发展模型、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法,构建DPSIR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分别测度了志丹、榆林EES系统协调发展度。因此提出的每一理论观点都有比较充分的数据和系统的实证分析予以支撑,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总之,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专著,对黄土丘陵区乃至全国类似区域的平衡充分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于2017年获得西安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作者系中国科学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新闻推荐

激发新活力 建功新时代 刘晓勤

党的十九大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妇联组织,不仅要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明确自身担负的历史任务,还应落实好“三项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有效推...

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志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