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罗大姐”驻村帮扶记

延安日报 2017-12-25 18:05 大字

●帮扶初期,杜佳慧夫妇目送“罗大姐”离开

●康复后的杜佳慧(左)与“罗大姐”在自家院子门口聊天

通讯员 刘军伟 本报记者 雷荣

“今天说啥也要请你们吃顿饭,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面对曾经疯疯癫癫近四年的杜佳慧的一番诚意,专门来看望她的罗雪琴“罗大姐”与驻村干部队员的心里特别欣慰。

今年31岁的杜佳慧是志丹县旦八镇马莲村村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四年前,她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行为无法自控、生活无法自理。丈夫何喜贵一年四季足不出户,专心照顾着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由于没有经济收入,加之给妻子看病花光了家里的钱,日子过得非常困难,邻里乡亲们都为这一家的生活犯愁。

志丹县农广校副校长罗雪琴的到来,改变了杜佳慧一家人的命运,也点燃了一家人重新开启美好生活的希望。

“自从今年罗大姐来了以后,我妻子的病情就慢慢好转了。现在不仅能给我做饭、照顾孩子,而且还经常谋算以后咋样把日子过好呢,我都不敢相信。”何喜贵激动地告诉记者,以前妻子犯病时,见了包扶干部非打即骂,严重时的过激行为让人直打寒战。自从驻村工作队几个好心人来到村上后,隔三岔五就来到他家看望。特别是罗雪琴,每次蓬头垢面的妻子亲她抱她,她都不嫌弃,还经常陪妻子说一些无逻辑的话,细心地开导她。“罗大姐还经常叮嘱我,要从各方面善待妻子,不要打骂动粗,绝不能让妻子受刺激,还要经常带妻子到外面散散心……”

因为杜佳慧的病,丈夫何喜贵也被折磨得不成样子。公公婆婆眼泪汪汪地告诉记者:“儿子才刚30岁出头,因为儿媳妇的病,年纪轻轻的头发就白了,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许多。儿媳妇的病能好起来,这些人的恩情我们永远都忘不了!”

“你知道这是谁?”

“咋能不知道了,我罗大姐么。”

“你知道自己过去病发时打人骂人吗?”

“不知道,现在人家给我说了我都不敢相信!”

“你以后有啥打算?”

“现在我的病还需要继续巩固,等完全好了,我准备出去揽工或干个啥活儿。这两年把我掌柜的折磨成啥了,我要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在与杜佳慧交谈时,记者感觉到她说话思路清晰,已经与常人无异。

从一个神志不清的精神病人变成正常人,这与以“罗大姐”为首的马莲村驻村工作队和包扶干部及其家人的共同帮助是离不开的。马莲村第一书记杨虎城说:“驻村干部一年去杜佳慧家的次数是最多的,特别是罗大姐,隔几天不去感觉她都不放心,她的关心帮助确实对杜佳慧的病情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

杜佳慧的结对帮扶干部是旦八供电所所长李瑾,他告诉记者,一开始帮扶时他们也很犯愁,但通过和“罗大姐”以及驻村工作队干部一起商讨,决定对杜佳慧一家除了物质上帮扶以外,重点从精神帮扶上下功夫,只要杜佳慧的病好了,这家人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

为了让杜佳慧的病尽快好起来,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除了从政策保障上给予积极争取落实外,还抓住县残联和省市县健康扶贫医疗团队来该县开展工作的机遇,给杜佳慧进行积极治疗,竭力帮助其尽快康复。

“也不知道是病是快到好的时候了,还是大家的关心帮助真的起作用了,总之杜佳慧的病好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罗雪琴笑着告诉记者,前两天她还专门给杜佳慧买了一套化妆品送去,让康复的杜佳慧也变得美美的。

如今,杜佳慧一家人已经住在旦八镇了,夫妇俩除了照顾孩子上学,丈夫还能打点零工增加收入,一家人已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新闻推荐

延安“两说”机制进阶:说更多的事更多人说法

人民法院报记者王银胜贾明会通讯员闫涛圣地延安——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驻守在这里的陕西省延安市两级人民法院以弘扬延安精神为己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探索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和办法,推出了“...

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