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乡亲们都脱贫了,我再回家” 记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第一书记周刚
?●周刚(左)在张伟家的弓棚查看滴水灌溉设施
通讯员 周腾腾
“要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员,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难题、做实事。”这是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第一书记周刚写在工作日志中的一段话。
周刚是延安大学保卫处指挥中心主任。2019年5月,延安大学开始联点包扶王湾村后,他主动请缨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
解决难题“育”出新希望
“我家的香瓜成熟后半个月就卖了2万多元,等到辣椒、黄瓜、小番茄等上市后,还能再收入4万多元,这多亏你帮我们育了好苗子。”7月15日,贫困户宋双平刚发完一车香瓜,看着周刚走来,赶紧上前说道。
近年来,王湾村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支持下,走出了一条“以棚强农、以畜富民,以游兴业”的致富之路。宋双平也依靠着政府分配的弓棚产业顺利地脱了贫,致了富。正当宋双平打算2020年再好好发展弓棚时,却遇上了闹心事,王湾村整个村子都摊上了难题——眼瞅着就开春了,但是因为疫情,蔬果苗无法培育了。
“往年到了栽种时间,育苗公司代为育苗后把苗送到棚户手中。但在今年,受疫情影响,育苗公司没有复工,我们想自己动手育苗,但农业设备产品公司也关着门、物流快递也没有恢复,育苗所需的物资根本就购买不到。”宋双平无奈地说。
眼看着棚户的一年收成即将化为泡影,作为第一书记的周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落实到行动中,他想尽各种办法联络省内外育苗公司、农业设备物资公司20多家,但都因疫情无法运回。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一年的收成也全押在苗子上,针对王湾村目前的现实情况,周刚向帮扶单位延安大学进行汇报寻求帮助,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他仅仅用了3天时间,将学校原本计划实验用的300袋育苗基质土、3000个育苗穴盘、150袋水溶肥等育苗物资送到了王湾村。
“原本都对种棚不抱希望了,没想到周书记这么快就弄来了育苗物资,还联系了育苗专家给我们指导,真是太及时了。”宋双平感激地说。
谋划发展“种”出新途径
周刚在担任王湾村第一书记以来,一直将产业提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他通过入户调研,弓棚种植户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都有很长的农闲时间,便想着能不能同时再寻找一个短期产业再为他们增加点收入。通过和帮扶单位延安大学多次论证,最终确定了菌类种植项目。在对废弃学校进行改造,增加增温设备后,建立了菌类种植基地,划分到13户贫困户手中,并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天冷了,弓棚不能种了,我正好利用这段闲暇时间种香菇和蘑菇,4个月收入了3000多元。”今年刚刚接触到菌类种植的贫困户张伟说,“这才刚开始,以后的收入肯定会越来越高。”
在周刚的帮助下,张伟的弓棚还安装上了滴水灌溉设备,省时省力。
“保湿比以前强多了。”张伟回想着以前拉水再大水漫灌的场景不由地感慨道,“老方法会滋生病虫害、造成巷道泥泞,现在,瓜果蔬菜的毛病少了,施肥也方便了,在种植上更是减轻了很大的劳力。”
心系群众“踏”上新征程
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周刚用一种无私的情怀,心系群众这个大家,却唯独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小家。今年2月份,两个孩子都因为发烧住进了医院,可妻子一个人根本照顾不过来,希望他能回家。但正值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关键时期,他只能晚上6点回去,早上6点再过来,妻子担心他,只好将两个孩子带来宜川诊治。由于照顾不周,2岁的儿子在一次外出玩耍时被村里的恶狗咬伤,头部缝了15针,妻子只能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延安治疗。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呢?我还疼呢咋办呀?”听到儿子带着哭腔的期盼声,这个一米八五的壮汉哭得像个孩子,而妻子总是说她自己能照顾好孩子,让他放心。有时,周刚深感对不起妻儿,有收拾行囊回家的冲动,但他忍住了,他还有一村的贫困群众要帮助,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的使命。“等王湾村所有群众都脱贫了我再回家。”周刚暗下决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刚克服了城乡生活的差异,陌生环境的水土不服和给家庭带来的不便。如今,王湾村全村150个棚有了育苗设施,保住了一年的收成;分散的55个棚安装上了滴水灌溉,提供了的增收保障;13户贫困户发展菌类种植,学到了一门致富技术……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周刚扑下身子干实事,心系群众谋发展,给王湾村带来了长短产业结合,给百姓带来了新希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延峰张丽娟)今年以来,延安市宜川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紧紧围绕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及时开展了农村环...
宜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