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梁梁上苹果红
●村民杨刘庄接受记者采访
●苹果采摘忙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圪梁梁土塬塬,不怕汗珠子摔八瓣,老百姓盼的是日子甜。”黄土高坡上传来的一声秦腔喊出了陕北老乡最朴素的愿望,那就是过上好日子。
在宜川县,说起过上好日子,就不能不提当地的苹果产业。
52岁的杨刘庄家住秋林镇高树村,最近特别高兴,他家的早熟苹果嘎啦卖出了好价钱。“我种苹果有20多年了,今年嘎啦套了10万袋子,现在已经被客商收购一空,共卖了10多万元。”指着自家的苹果园,杨刘庄高兴地说。
杨刘庄家有7口人,共有苹果24亩,家里的果树平时就靠夫妻二人管理,去年收入五六万元。今年挂果的苹果树有十一二亩,套了18万袋子。
“现在我们只要把苹果管理好,再遇上个好时节,不愁过不上好日子。”提起如今的生活,杨刘庄信心满满。
可在20年前,高树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村民靠种粮收入微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杨刘庄家有十几亩责任田,大部分是坡耕地。遇上雨水多的年份,几场大雨就把庄稼冲得所剩无几。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除了留点口粮田,杨刘庄把12亩地都退了耕,还了林。“开始的8年,每亩退耕地国家补贴160元。2008年开始,国家又延长了一个补贴周期,每亩补贴90元。这样一来,农民的积极性就更大了,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村就大量退耕。”杨刘庄说。退耕后,村上耕地所剩无几,种粮食没多少收入,高树村就把苹果当成了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当年,下场大雨,地皮都扯没了,哪里还有肥?现在山上树多了,空气好了,植被好了,遇上暴雨心里也不害怕,种的苹果肯定要比以前好。”站在高树村的山头,杨刘庄指着远处的山坡感叹道,“自2000年以后,我们村里就全部种上了苹果树。现在,老园、幼园基本都在盛果期,平均每年户均收入能突破1万元,比种地强多了。”
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介绍,高树村是良子伸流域退耕还林的典范,而良子伸流域又是宜川县整流域治理的典范。“从1999年到2012年,我们宜川县一直是分散式开展退耕还林,通过块状治理,零星造林,自己找地造林,选地治理,这样造林是不完整的。”郝云峰说。
于是,从2012年以来,宜川县开始推进整流域治理,通过科学造林,严格管理,保证造林质量。同时,该县充分借鉴山西永和县造林经验,采用“挖大坑、蓄大水、栽大苗”的办法,积极探索黄河沿岸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造林新模式,先后治理了万亩以上流域11个,5000亩以上流域22个。
如今,站在良子伸流域万亩人工林前,望着远处沟壑间绿树成荫,郝云峰感慨道:“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让每一颗苹果都能卖个好价钱 宜川县丹州街道办苹果产业后整理促增收
本报讯(记者雷荣通讯员强婷)8月份起,丹州大地刮起了苹果产业后整理之风,后整理宣传及业务工作培训会如火如荼。专家们详细讲...
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