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树坪村来说,沿黄公路带来的改变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八访马树坪 宋延峰

延安日报 2019-05-11 10:02 大字

今春,少雨干旱,一晃神,已是四月中旬。黄河两岸草木逐渐生绿,车窗外偶尔闪过的迎春花预示着这里即将进入烂漫的季节。

汽车在沿黄公路上行驶半个多小时便到了马树坪村。

马树坪是宜川县黄河沿岸离黄河最近的一个小村子,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我和新华社记者一下车,村民付长弘便招呼大家到他的新家做客。沿着平整的水泥路二三分钟就到了他家大门口,一砖到顶的院墙围着四间崭新的平房,与沟对面的窑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付长弘高兴地又是端瓜子花生又是拿饮料,一番热情之后,便聊起了他家住新房甩贫困的话题。沿黄公路一修通,他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盖平房。还准备今年花椒卖了再买辆车,让出行更方便。付长弘一家的变化令人高兴,更感动的是,一两年期间他有了这么多的想法,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劲头很足。

两年前,我见到付长弘时正逢下雨,他扛着铁锨在泥泞的窑背上排除雨水,防止积水给他家的土窑洞带来安全隐患。现在,他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勤快的他还当起了村上和沿黄公路观景台的卫生保洁员,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旅游高峰期到景点卖些饮料特产等。用他的话说,现在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了。

由于工作原因,两年时间里,我跟随各个媒体采访团先后八次走进马树坪村。村子的变化,虽然不是翻天覆地的,但我从内心感受到的是,一条路、一个政策,给一个偏远山村带来的希望和动力是不可估量的。

第一次听说马树坪这个村,是沿黄观光路开始建设的时候。2017年4月18日,我随中央电视台陕西记者站的摄制组顺着正在修建的公路往南挺进,第一次走进马树坪。这也是沿黄公路宜川段建设进入最艰难攻坚的时候,“途经多处悬空,只能逢山凿壁,遇水架桥,几乎是在石壁上硬生生地抠出了一条路。”这是建设者对28公里沿黄公路建设难度之大的描述。他们号称这是“无人区”,无道路、无信号、无村庄,大型机械进不去,光便道就修了近200公里。

马树坪全村一共9户人,居住的窑洞坐北向南分散在半山腰上。爬坡俯瞰,一两户院落间湛蓝色的彩钢顶,在广袤原始的秦晋峡谷中特别亮眼。封闭的山村,就像黄河畔上的一株酸枣树,在焦枯的大地上扎根,在寂寞的岁月中生长,一切顺其自然。

马树坪村是革命老区延安市最偏远的贫困村,也是黄河晋陕大峡谷地势最险要的地方。村民的日子曾充满苦水。“买袋盐,都要翻三座山到镇上去。”与外界连接的只有羊肠小道,要出门必须翻越连绵不断的大山,村民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靠天吃饭的生活。

看病就医更难了。48岁的村民赵红彦说,过去村里人害上急病,需要五六个村民轮流用担架抬着,走几小时山路抬到最近的马路上,再用车送到镇上医治。村里的妇女生孩子,也只能在村里用“土法”接生,遇到难产才会从镇医院请大夫过来救急。

对于马树坪村来说,沿黄公路带来的改变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这个只有9户40多口人的小村庄,过去到外面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只能在贫困的山坳里“打转转”。柿子熟了只能烂在树上,辛辛苦苦种下的花椒往往被低价卖掉。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要翻山越岭几个小时到镇里,因为路途遥远很多孩子只能住校,只有到周末才回家。

当年由于生活困苦,周围很少有女子愿意嫁到马树坪村,那些已经嫁过来的也是满腹怨言,石便绒便是其中之一。她说二十几年前刚嫁过来的时候后悔死了,不过好的是现在随着沿黄公路的修通,她家不仅盖了新房,还花5万多元买了一辆皮卡,她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

2017年8月,总长828公里的沿黄公路全线贯通,马树坪的村民顺着村口走上5分钟,就能来到黄河岸边新修通的沿黄公路。或北上宜川县城,或南下韩城市,一个来小时的路程,很是方便。

因沿黄公路的贯通而顺畅连通外界,马树坪一时间成了媒介上的“网红村”。从2017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五一特辑报道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各级媒体组织的沿黄公路采访团等主流媒体陆续把马树坪村作为沿黄公路上的一个主角进行采访报道,马树坪这个被人遗忘的小山村通过媒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我也在这两年时间里,八次陪同媒体记者深入马树坪。

站在山峁新修的观景台上,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眼前一片吐绿的花椒树生机勃勃,村口轰隆隆的机械声打破了小村的寂静,村民正动用铲车装料上料修建新房的大门。

通则百变,变则百兴。马树坪正在用它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中。看着生机勃勃的村庄,我默默地祝福马树坪越来越好,马树坪的人们越来越幸福。

新闻推荐

我是第一书记 一夜未眠,只为果农保花保果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第一书记王文杰带领群众抗寒防冻记

●王文杰在指挥防冻熏烟坑工作通讯员马永斌“近期宜川气温不断下降,未来24小时最低温度将降至零下3度……”从4月12日...

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