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古今大事记·元朝 (1206 年—1368 年)

延安日报 2019-04-23 12:08 大字

元时延安属陕西行省管辖,设延安路。延安路经建置调整,领肤施、甘泉、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宜川县;另辖鄜州、绥德州、葭州及三州所属八县。行政建制基本布局,延续到明清。

元争夺延安时残酷嗜杀,人口大幅减少。大元建政,交通较前有新发展,诏令县级普遍建立学校,成立惠民药局,在农村建立了“锄社”组织。继续屯田政策,设立屯田机构,分为军屯、民屯两种形式,对发展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元宪宗元年1251年

陕北鄜延路人口,从金末的二十万五千八百五十九户,减少至六千五百三十九户。(《陕西通史·宋元卷》)

同年 李杲,坊州人(曾被学界认为是河北省正定人),本年卒,归葬故乡黄陵阿党村,墓有遗迹,墓碑1975年被陕西博物馆收存。李皋,世以赀雄乡里。皋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皋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长。(为)北京人王善甫、西台掾萧君瑞、魏邦彦之妻、冯栎、陕帅郭巨济裴择之妻等治好疑难杂症。当时之人,皆以神医目之。所著书,今多传于世。(《元史·卷二百三·方技·李皋》)

李杲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用药法象》《医学发明》《兰室秘藏》《活发机要》等。

元宪宗二年1252年

改安塞堡为安塞县(注:治地今化子坪乡城峁村)。升安定堡为安定县;至元元年(1264年)析安定境丹头寨升设丹头县(今子长县丹头村);至元四年(1267年)撤销丹头县,并入安定县。(《元一统志》)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

撤洛交县,划归鄜州直辖。撤直路县,划归鄜州直辖。(《富县志》)

元世祖中统五年(至元元年) 1264年

延川县尹王恪建县学。(顺治《延川县志》)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

延安等处,盐课钞一万六千九百八十五锭,其余课钞,因关陕旱,饥民多流亡,准参照至顺三年课钞时分为率,减免四分。(《元史·食货志》)

降临镇县为镇,辖地并入甘泉县。撤坊州设中部县。撤门山县归入宜川县。(《甘泉县志》《黄陵县志》《宜川县志》)

宜川知县李宥建宜川县学。(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

知县段允恭建安定县学。(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七》)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

撤销鄜城县,并入洛川县。撤销洛交县,并入洛川县。(民国《洛川县志》)

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

敷政县并入安塞县,属延安路辖。(《安塞县志》)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

降保安州为县。撤坊州并入中部县。撤门山县并入延长县。撤丹州设宜川县。(《元史·地理志》)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

元将延安府改为延安路,直领八县三州(三州又分辖八县),包括今延安、榆林全境和宜君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

延安路住户仅户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万四千六百四十一。元蒙将民众分四等以治,注册户籍有民户、军户、站户、匠户、灶户、儒户、医户。(《元史·地理志》)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

延川县刘桢考中进士,为本县的第一位进士。(顺治《延川县志》)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

蒙元移民延安垦耕,延安路兵马总管袁湘“敦劝耕稼,裁抑游惰,使各尽其力。邻境闻之,逾河而西,愿托处深谷,不可胜计。”袁湘在任时,有惠政,尝于城上为楼,居疾疫之民,远自燕市药医,治人多痊活。(姚燧《牧庵集·卷十七·袁公神道碑》)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

十月元世祖命延安等地设屯田所,置“屯田劝农使,专掌农桑水利,使百姓安业力农”。(《元史·卷十一》)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

于延安路军站屯户拘收为怯怜口户计,放还而无所归者,籍为屯户,设提领所,以领之。延安总管府屯以拘收赎身、放良、不兰溪及漏籍户计,于延安路屯田,为户二千二十七,为田四百八十六顷。(《元史·屯田·卷一百》)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四月延安等地成立宣课司。(《元史·卷十一》)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升保安县为保安州。(《元史·地理志》)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延安设屯田鹰坊总管府,其时,延安有蒙、汉、回民屯田户二千七十三户,垦荒田七十一万八千亩,书官府屯田。(《元史·卷十一》)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九月改设屯田总管府。出现了“锄社”的劳动互助变工组织,“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元史·卷十一》)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至元十年以来所签接应延安等地军人,将原来管理民户及设立屯田所,改为军屯,令千户所管领。次年,复更为民屯。(《元史·卷一百》)

元世祖时1260年—1294年

验地里远近,人数多寡,立急递铺。站铺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延安所属州县以此标准定设急递铺。(《元史·兵志》)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

九月延安路遭霜冻灾害。同年鄜州春夏大早,夏麦无收成。(康熙《延安府志》《鄜州志》)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

安塞知县刘秉实,教渝萧允中修建安塞县学。(乾隆《安塞县志》)

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

八月初六初夜地震。同年《元一统志》纂成。志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石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岁纳壹百壹拾斤。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岁纳肆百斤入路之延丰库”。又载:“石脂,在鄜州西十五里采铜川(注:今富县岔口乡大申号川),有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三”。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

诏延安路被灾人户免粮二年。(《元史·成宗本纪》)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八月延安路饥,发粟赈之。(《元史·成宗本纪》)

元武宗至大元年—皇庆年间1304年—1313年

因战乱、灾荒原因,延安路户口共四千四百九十六户,六万五千六十六人。(《元史·卷十一》)

洛川县张睿中进士,为洛川县最早考中进士者。(乾隆《洛川县志》)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

五月肤施县遭大风、雹,庄稼人畜受害。(《元史·卷二十五·仁宗二》)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

十一月周王(注:武宗孙)到延安。(《元史·卷三十一·明宗本纪》)同年保安县尉冯显建保安县学。(《保安县志略》)

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年

延川知县王恪重修县城,迁建文庙。(顺治《延川县志》)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

三月延长、宜川二县大饥。同年延安路春旱秋霜,民饥。朝廷发赈粮一月,免其租半。(《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二》)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

徙安塞县于龙安驿。(《元史·卷二十八·英宗二》)

(摘自曹树蓬、高建菊主编《延安古今大事记》)

新闻推荐

黄河大合唱: 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

1939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百余人排练演唱《黄河大合唱》。资料照片一个外国人说,一个能够创...

宜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宜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