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河在咆哮……

延安日报 2019-04-22 09:43 大字

■本报记者 忽弋琛

《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最成功的一首新型歌曲。音乐的雄伟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波浪一样,震撼人的心灵。

——郭沫若为《延安大合唱》延安手稿所作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部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史诗,自80年前在延安诞生之日起,她那铿锵激昂的旋律和恢宏豪迈的歌词,就如同黄河一般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值《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之际,由中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主办,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延安新区管委会、宜川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暨“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八十周年音乐会”于4月9日至4月13日在延安举行。时隔80年,雄壮激昂的黄河组歌又一次回到了她的发源地。在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在延安大剧院的礼堂,在鲁艺旧址的广场上,一首首经典歌曲,或深情,或激昂,令人振奋;一位位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被感染,被鼓舞,热情高涨。事实上,在《黄河大合唱》问世的80年里,对她的传唱就从未中断,她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艺术象征,也是凝聚全球华人民族自豪感的光辉标志。

抗日救亡 发出怒吼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4月12日晚,在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的朗诵声中,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在延安大剧院奏响。八个乐章在来自西北民族学院合唱团、交响乐团的演绎下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演出结束后,观众纷纷起立鼓掌,现场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观众热情不断的掌声中,担任指挥的著名指挥家张国勇退场后两次回到前台向观众鞠躬致谢。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后所获得的掌声亦如今天般热烈: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的壶口下游东渡黄河,当他们乘木船渡过黄河时,黄河的惊涛骇浪和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强烈震撼着光未然的心弦。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他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一连五天口述,由三队队员胡志涛笔录完成了《黄河大合唱》400行八段歌词。

在鲁艺的窑洞里,当冼星海听到光未然用低沉的声音朗诵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篇章后,被深深地打动,他决定全力为这部作品配乐,于是冼星海在他居住的土窑洞里,开始夜以继日地创作。冼星海创作时爱吃糖果,延安又买不到,光未然就买了二斤白砂糖托演剧三队的邬析零送来,冼星海写几句就抓一把送进嘴里,于是转瞬间,糖水便化为美妙的乐曲。六个昼夜过去了,冼星海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整部《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顽强不息的战斗意志,作品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了敌人的残暴,反映了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同时又以鲜明的笔墨勾画出人民奋起反抗、保卫家乡的壮丽图景。

《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后,经过冼星海多次指导,抗敌演剧三队与鲁艺乐队十余天的排练,于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观众千人以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坐在听众席,演出很成功。不久,毛泽东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一支派克金笔和一瓶墨水。回到延安的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中华儿女夺取抗战胜利的精神力量。

民族之声 经久不衰

80年过去了,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黄河大合唱》仍在广为传唱。不只是在国内,在缅甸、新加坡、蒙古、美国、澳大利亚、南非……都有着她的追随者,音乐会、演唱会、诗歌朗诵会等各种纪念活动连续不断,在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做的不完全统计中,从1939年诞生之日起至2015年,光是海内外有记录的大型演出就有二百六十多场。

此次“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活动从去年7月份开始策划,由《黄河大合唱》词曲作者后人,相关团体联合组成寻访团,清明过后,他们从全球各地出发前往延安,从乾坤湾到宜川壶口再到鲁艺旧址,他们重走了当年《黄河大合唱》创作者所走的路线,更加深刻地感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80年前,《黄河大合唱》从延安唱遍全国,走向世界,80年后,我们带着海内外华人对《黄河大合唱》的热爱和激情来到延安,《黄河大合唱》回家了!”光未然之子张安东眼含泪水,深情地说。

《黄河大合唱》首演时的指挥邬析零之子邬康曾在台湾生活过,他说:“在台湾有一些大陆的歌曲是被禁止演唱的,但是《黄河大合唱》现在是可以唱的,因为她里面蕴含的民族精神是共识。”

此次来延安演出,承担《黄河大合唱》全曲目演唱的合唱团之一的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就是遍布全球的传唱《黄河大合唱》的文艺团体中的一个,这支成立于2000年,现有成员800余人,蜚声国际的合唱团在每次专场演出中都会演唱《黄河大合唱》其中一个章节,在澳洲中华文化推广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此次演出全团百余人漂洋过海,自费来到延安,只为了在《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唱出全球华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共同心声。

艺术经典 广为流传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拥有着永恒的魅力,不只因为它在艰难的抗日时期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从艺术性上看,它也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黄河大合唱》能传唱80年,不只因为它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因为它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和艺术价值。冼星海在我们每一个音乐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黄河大合唱》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应该铭刻在心里。”4月12日晚,延安大剧院《黄河大合唱》演出开始前,指挥张国勇深情地对观众说道。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多种表达形式和演绎方式的运用让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全国解放后,《黄河大合唱》在各地多次正式演出,但其中的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因其难度较大,容易影响整体演出效果,因而在以后的演出中都被忽略了,因此之后的演出都不是完整版。直到1986年,瞿弦和参与了这一段落的恢复整理并对其进行了完美演绎,他也因此在业界有了“天下黄河第一人”的美誉。而此次来延安演出,瞿弦和与三弦大师高伟合作,将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交响乐和琵琶演奏改为三弦演奏,还原了当年首场演出时的情形。瞿弦和说:“我们现在提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温经典、传承经典,《黄河大合唱》是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无论是词、曲还是当时演出的形态在中国艺术史上会留下永远不会磨灭的一页。”

4月13日在鲁艺旧址广场举行的演出上,被誉为“《黄河怨》第一人”的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郭淑珍也出现在舞台之上。在随后举办的座谈会上她说,1957年,她曾在莫斯科演唱《黄河怨》获得了金奖,《黄河大合唱》拥有跨越国籍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经典之作。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我们民族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黄河大合唱》已经被中华民族传唱了整整80年。而在未来,她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还将不断感染着、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努力奋斗,不断前行!

新闻推荐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昝家山:挪出穷窝 拔掉穷根

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的老村,位于黄河峡谷地带沿河的半山上,上山的路近年虽然铺上了水泥,但仍然十分崎岖蜿蜒。农民生存所依赖...

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