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让“非遗”生生不息 通讯员 武小丽
●蒲剧《王宝钏》剧照
●剪纸传承人李燕燕为学生们讲解剪纸技巧
●宜川剪纸培训
“你们就是一个模子,下面的人都要以你们为标准来学,所以只有大家做好了,后面的才不至于走了大样。”宜川胸鼓传承人宋军强说话的声音有些沙哑,仍一遍又一遍地指挥着队员们训练。在宜川县文体活动中心,鼓声阵阵,50名阶梯领队在这里挥舞鼓槌,准确地踩稳每一个鼓点、执着地细抠每一个动作以及刻薄地挑剔每一个表情神态。这是前不久在宜川县文体活动中心上演的一幕。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之滨的宜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为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瑰宝。境内考古发掘的龙王辿古人类遗址、丹州虫坪塬西周古墓葬等先秦遗址及秦砖汉瓦印证了人类历史变迁的兴旺盛衰,而大禹庙的残垣破碑、盘古山断石壁画又似乎表明大禹凿石开河、盘古开天辟地的美丽神话也真实地发生过。宜川因东与山西隔黄河而相望,秦晋文化的交融结合使宜川形成了有别于陕北风情的独特文化气质,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宜川胸鼓天下闻名、壶口斗鼓雄振四方、宜川蒲剧叫响西北五省第一号,而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大秧歌、踩高跷、剪纸、刺绣、布艺、根雕不胜枚举。宜川传说、歌谣、谚语等蕴藏量大,而且传承有序,记录丰富。目前全县共有县级非遗项目150个,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项、省级2项、市级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
宜川胸鼓:尽显黄土高原风骨
为使独具地方特色的胸鼓不断得到传承,宜川县推出“千人计划”。而宋军强开头所说的正是这一计划实施的一部分。这群全县抽选出来的“鼓舞”苗子,将被派往各村各镇、中小学校担当重任,为宜川胸鼓播撒星星之火。
宜川,是胸鼓之乡。据《宜川县志》记载,胸鼓从宋代就已在黄河沿岸地区流行,与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齐名,被并称为“陕北三鼓”。宜川胸鼓爽朗清脆、明快潇洒、气氛热烈、动律花哨,它独具陕北女子的阴柔之美。表演者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左手握硬木小槌,右手持牛皮软槌,使节奏的强弱对比明显,鼓点花而不乱,彩带上下飞扬。表演达到高潮者,一人身振数鼓,在舞台的扁担上,或用凳子叠起的造型上,以惊人的技艺,上下翻滚,击鼓作舞,既有舞蹈者的优美,又有武术杂技的刚健有力,形体的韵律和奔放的情绪融汇于击鼓的节奏中。宜川胸鼓变化丰富,激烈的鼓声像滔滔的黄河击浪,清脆悦耳又像窃窃私语,这是它具备的独有风格。多年来,宜川胸鼓出演全国多个重要活动并摘得多项荣誉。2008年6月,宜川胸鼓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宜川胸鼓在陕北大地家喻户晓,西洽会、丝绸之路、农高会、旅博会等开幕都少不了宜川胸鼓的助兴。而在延安,每年的元宵节秧歌汇演中宜川胸鼓也是备受期待。2017年宜川县政府制定了《宜川胸鼓、壶口斗鼓千人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培养教练50余人,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壶口斗鼓、宜川胸鼓、宜川剪纸已逐步纳入中小学特色文化课程。
壶口斗鼓:秦晋文化交融之鼓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这是对黄河壶口瀑布的动情描写,也是对壶口斗鼓的真实写照。传说四千多年前,大禹在治理黄河时,黄河里有一条蛟龙兴风作浪,大禹奋力擒拿它,人们在黄河岸边摆起了鼓阵,他们用气势冲天的鼓声来压住黄河的怒吼声,以此来震住黄河的蛟龙,为禹王爷击鼓助威,成千面锣鼓争抢着涌向瀑布,所以形成了斗鼓。当大禹将蛟龙压在壶口的十里龙槽中之后,人们擂鼓庆祝胜利。从此以后,斗鼓就成为宜川壶口镇民间庆祝成功喜悦的一种形式,流传至今。
每年农闲时节,宜川各乡都有自己的庙会,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抬出锣鼓,欢聚一场,击鼓会的高潮就是“斗鼓”。鼓手头扎英雄结,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铙手身披战士袍,脚踏皂布鞋,手执青铜铙。双方列队相向,足之舞之,舞之蹈之。它使用的乐器不多,只有鼓、锣、铙三件,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演奏时主鼓指挥,锣主奏,群铙齐鸣,众鼓争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铙,共鸣齐奏时,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大禹征服蛟龙的威风。
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气势磅礴、威猛刚烈、变化多端等特点,融合了黄土高原人们乐观奔放、憨厚朴实的性格,展现黄土高原大俊大美大质大朴的风骨,特殊的孕育位置使它既有陕北文化的醇厚精细,又有晋文化的勇敢奔放,它是秦文化和晋文化的精妙结合。特有的艺术形式、多维性的艺术体系使壶口斗鼓以全新的面貌成为陕北鼓林的佼佼者。
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新文化元素的交融,宜川民间的斗鼓几近消失,为了将这一代表性宜川民俗传承下去,2004年宜川县开始整理、挖掘、编排壶口斗鼓,一年的忙碌奔波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斗鼓,壶口斗鼓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大放光彩。多次外出展演获奖,中央电视台、网络直播等媒体争相报道。2007年5月,壶口斗鼓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宜川蒲剧:西北五省之精髓
宜川本属秦境,民间却不唱关中的秦腔,也不唱陕北的道情。让百姓喜闻乐见的是从一河之隔的山西传来的蒲剧。蒲剧,乃民间一古老剧种,又名“蒲剧梆子”,亦称“乱弹”,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大蒲州(今永济市)而得名。蒲剧是古老而优秀的民族艺术遗产之一,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深受宜川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蒲剧艺术在宜川的发展传承有序。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蒲剧艺人多从山西来到宜川,融入宜川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使蒲剧演出技艺也得到广泛的传承。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朱文龙、庞福子等人在宜川县组织戏班子后,蒲剧又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建国后蒲剧发展经历了兴盛、文革的停滞和改革开放新繁荣等阶段,宜川先后涌现出诸多后来在全国颇有影响的蒲剧老艺人,如朱文龙、李四德、魏俊祥等人,他们对宜川蒲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蒲剧传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宜川蒲剧团最早成立于1952年,是西北五省唯一一支保留至今的蒲剧团,2011年6月,宜川蒲剧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7月,冯艳茹被认定为陕西省第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这使蒲剧的发扬和传承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蒲剧音乐高亢激越,活泼流畅,板式齐备,过去分西、南路两大流派,南路戏高雅,西路戏火爆,后两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除此之外还分为折子戏和本戏,折子戏短小精悍,主题明显;本戏故事情节完整,场面宏大。宜川蒲剧演员继承前人的表演技艺,并在以前的基本动作、基本图形和套路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以及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对蒲剧表演艺术方面进行大胆的改进,蒲剧因此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蒲剧作为地方传统剧目,每逢春节、展销会、庙会,宜川蒲剧团都要助兴演出,每年演出高达三百余场,既有《关公斩子》《回荆州》《穆柯寨》《铡美案》《红鬃烈马》《打金枝》等蒲剧古典剧目,还有《天伦》《山村母亲》《法与情》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蒲剧现代戏,无论是“送戏下乡”、外出巡演,还是参展小戏调演,演出所到之处备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演出剧目深得老百姓的喜爱。蒲剧通过人物塑造,展开故事情节的艺术表现形式,讴歌正义,鞭挞邪恶,为群众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
为了使宜川蒲剧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宜川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每年扶持50万元专项资金,并额外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蒲剧团的排练、演出、办公环境等,补充培养新人扩建演出队伍。
保护传承:为“非遗”搭建“舞台”
宜川民间文化丰富多彩,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宜川胸鼓、壶口斗鼓、宜川蒲剧外,宜川秧歌、宜川高跷、宜川剪纸、宜川刺绣等民俗也纳入了延安市非遗项目。源远流长的宜川民谣、宜川盘古传说、蟒头山传说及小吃中的独门技艺,如猪肉苦勒、宜川稠酒、猪灌肠等都是祖先们为宜川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代宜川人的光荣使命。
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宜川县不断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鼓舞秧歌大赛”“壶口之星才艺大赛”之类的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活动,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展示舞台,不仅提高艺人的积极性,还使广大群众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和深厚内涵,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达到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的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各传承人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将传承非遗影响辐射至全县,采取成立民间协会的保护方式,把一些有共同知识、技能、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贡献。
让非遗走进人们的心中。宜川县多年坚持组织传承人进学校、进社区,通过举办培训班,—方面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工作者,在基层积极组织建立新的农村文艺队,恢复老文艺队,以奖励的方式给予文艺队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帮助解决服装、道具、剧本和辅导等问题,大力扶持优秀文艺队,让其起到带头作用,发挥文艺队的作用。另一方面培训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技艺的掌握能力。2015年,宜川县第五幼儿园引入斗鼓文化,为小朋友们量身打造了“百人斗鼓”展演。2016年,宜川胸鼓走进宜川县第一小学,180名小学生组建的少儿胸鼓队在第三届“鼓舞大赛秧歌”精彩亮相。2017年,城关小学选送的戏曲联唱在宜川春晚的舞台上独领风骚。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丰富了师生单调的校园生活,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使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唤起一代莘莘学子的非遗保护意识,待他们学成之后,能投身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让非遗传承保护后继有人。
让非遗闯出局限的舞台。多年来,宜川胸鼓、壶口斗鼓及宜川蒲剧团频频受邀外出演出,杂志报刊、网络媒体、电视节目组专门来宜纷纷进行了专题拍摄与报道,宜川胸鼓、壶口斗鼓及宜川民间剪纸、刺绣、根雕等手工艺品连年亮相“西洽会”“旅博会”“文博会”,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大大提高。由宜川蒲剧团创作的新剧《河魂》荣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等6个奖项,被评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先后在西安、延安、富平等地展演,受到各界观众一致好评。随着宜川全域旅游的发展开放,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步融入了旅游文化活动,一些保有民俗特色的村子发展了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壶口岸边、羊家庄民俗村、蟒头山下,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壶口斗鼓此起彼伏,游客走进队伍,跳啊、扭啊,好不热闹。宜川非遗资源优势正在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推动宜川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宜川的古老文化也在这场变革中与现代接轨,走向世界的舞台,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魅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杨大江)近日,受持续低温影响,位于晋陕大峡谷之间的黄河壶口段流凌增加,致使壶口瀑布及以下长达5公里的黄河龙漕全部被冰凌所覆盖。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壶口景区采取了临时关闭措施。2月5日,...
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