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渭南日报记者 杨晓妍

延安日报 2017-11-10 15:48 大字

●壶口岸边上演实景剧《黄河大合唱》渭南日报李沛华摄

说起今天的昝家山村,但凡是去过的人,都会惊喜地发现:村民们住进了干净敞亮的楼房,还依托靠近黄河壶口景区的优势,家家户户开起了餐饮店、旅店,让背着锄头“看天吃饭”的村民,如今也踏实端起了旅游这个“金饭碗”,一跃成为宜川县旅游扶贫示范村。

出了宜川县,顺着沿黄公路一路向北,越过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继续行驶约9公里,便到了昝家山旅游新村。一进村,餐饮店、旅馆林立,陕北炖羊肉、黄河大鲤鱼等地方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游人穿梭、热闹无比。

将近不惑之年的杨海鑫,是土生土长的昝家山人。曾在好长一段时间内,在他眼中,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被深深地打上了贫瘠的烙印。“我们村一共有5个自然村,村子之间距离较远,土地条件比较差,只能靠种粮养家糊口,不光村里穷,村里人更穷。”为了生计,杨海鑫专门去西安学厨艺,在山东干起了厨师行当。虽说背井离乡,苦点累点,一年好歹也能收入四五万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离家好几年,杨海鑫慢慢地习惯了在外打工的日子,回到昝家山村的念头也渐渐地淡了。“回到村上也只能靠种地过活,一年到头也没落下几个钱,穷日子真的是过怕了。”

距离昝家山旅游新村不远的壶口瀑布,是国内久负盛名的景区,常年游人如织。俗话说得好,近水楼台先得月。前些年,对于昝家山人而言,比邻壶口景区的先天优势并没有让它占尽先机,村民们住房靠土窑洞、吃水靠集雨窖、交通靠人力车、收入靠务工,“靠山吃山”的苦日子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昝家山人要脱贫,就要挪出穷窝窝。短短八年时间,昝家山村74户村民通过易地搬迁,从山梁梁上搬到了壶口景区附近,临路建起了旅游新村,形成了以餐饮住宿、农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销售为主的产业格局,源源不断的游客给当地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遇,村民们也因此迎来了“美丽经济”。据壶口镇政府工作人员说,全村目前有72户从事旅游服务业。其中,有27户开设农家乐,月均收入约15000元;15户开办旅行社,月收入超过5000元;30户将房屋租赁给村里能人,月均收入达3000元。

今天的昝家山旅游新村,随着旅游扶贫的不断发展,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巨大的红利。三年前,杨海鑫举家回到昝家山村,夫妻俩在旅游新村开了一家农家乐,经营餐饮和住宿,在家门口当老板,一年下来收入不菲。“现在不光是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辛苦一年至少也能挣个6位数,再苦再累也值了。”杨海鑫说,去年,自家的农家乐净收入10万多元。

路通产业兴,路通群众富。今年,昝家山旅游新村又一次迎来了新机遇,让村民依托好风景,有了好“钱景”。8月份,沿黄观光公路顺利通车,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出“钢筋森林”,感悟自然之美、历史之美。路通了,黄河壶口景区的游客徒增,昝家山村村民的收入也随之上涨。举个例子,今年国庆八天假期间,单单餐饮业这一项,全村毛收入约有13万元,和去年“十一”黄金周相比,收入高了近一倍。

昝家山村的大变迁,是“交通+旅游+扶贫”托起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样本。沿黄公路犹如黄河边上的一条绚丽的丝带,将渭南、韩城、延安、榆林4市50余处名胜古迹串联了起来,把黄河西岸的经济、文明、旅游连接在了一起。在这800多公里的旅途中,沿途景色美不胜收,不乏华山景区、丰图义仓、洽川景区等众多知名景区,期待越来越多的群众有个好“钱景”。

新闻推荐

宜川气象局 为果农提供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本报讯(通讯员杨玉霞晏莉)受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北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从10月1日开始,宜川县出现阴雨天气过程,截至11日,宜川县城降水量达72.4毫米。由于长期降水天气,有效日照时间仅仅只有13.1小时...

宜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宜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